“晚报来敲门”多重价值的启示意义

晚报快评

孙维国

“王师傅,今天台风要来了,您尽量就别出门了,你们需要什么菜,我送报的时候给你们带过来。”随着第8号台风“竹节草”(热带风暴级)逼近宁波,从7月28日晚上开始,全市“晚报来敲门”的志愿者们积极响应号召,开启了台风天“特别守护”,为老人们送报、送餐等温馨服务在鄞州、海曙33个社区联盟中陆续上演。

7月30日《宁波晚报》

一张报纸,一句叮咛,一道门槛里外,是志愿者与独居老人之间日复一日的守望相助。当风雨袭来,正是这份“不缺席、不迟到、不退场”的陪伴,让独居老人真真切切感受到城市有情、人间有爱。

表面看,“晚报来敲门”是简单的敲门,实则具有多重价值启示意义。

“晚报来敲门”不是一场应急之举,从送报到送餐,从陪伴到帮扶,所传递的不是简单的物资支持,而是情感联结、精神慰藉,是一种人间温情的制度化延伸。特别是在极端天气、突发事件来临之际,这样的关爱行动所发挥的社会价值,更显可贵和有力。

风雨之中,谁是最需要被看见、被守护的人?“晚报来敲门”用暖心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对于独居、失能、失智、高龄等特殊群体而言,特殊天气不仅是一场自然考验,更可能对基本生活造成影响。而志愿者恰恰在这一刻挺身而出,用一次次按响的门铃,一声声亲切的问候,将关爱送到老人身边,筑起生命的安全防线。

“晚报来敲门”项目由媒体、慈善组织、社区力量共同推动,形成了清晰的责任闭环。其运行逻辑并不复杂,却极具推广价值:以报纸为纽带,用走访串联需求,以志愿服务回应所盼,实现了情感照护与服务供给的有机结合。

更值得肯定的是,“晚报来敲门”不仅守住了“独居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安全,也唤起了更多普通人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送报的不只是志愿者,还有学生、邻居、职工,这是一场跨越年龄与身份的群体行动。个体间的信任在一次次敲门中悄然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互助中生根发芽。

“晚报来敲门”所营造的,是一种以信任为基础的双向奔赴,提供了一种可以推广的模式样本——媒体资源与公益机制联动,政府平台与社会组织协同,个体热心与集体行动融合。这种“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有效破解了传统社区服务力量不足、触达不广的问题,为探索常态化志愿服务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个城市最动人的风景,就在邻里相望、彼此守护的点滴日常。当台风来袭,万家灯火中的每一扇门被叩响,传递的不只是新闻纸上的信息,更是一份关于责任、温情与文明的传承。“晚报来敲门”敲开的是一户户人家的门,更唤醒了我们对共同体的深切理解与责任担当。风可摧草木,雨可湿衣衫,但无法吹散人与人之间那份朴素而坚定的信赖与温情。

2025-07-31 晚报快评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7860.html 1 3 “晚报来敲门”多重价值的启示意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