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长春圃”山明水秀

画家王蒙和炼丹家葛洪的宁波因缘

王蒙《葛稚川移居图》。故宫博物院藏

顾恺之《女史箴图》、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怀素《苦笋帖》、韩干《照夜白》、韩滉《五牛图》……这些旷世之作,曾经都是一个人的私藏。嘉兴人项元汴(1525-1590)以一己之力,搜罗了从东晋至明代460多位名家的1400余件书画珍品,数量之大、质量之精,世所罕见,故收藏界有“一座项氏天籁阁,半部中华书画史”之说。

今年是项元汴诞辰500周年。日前,嘉兴方面推出“天籁回响——项元汴诞辰500周年书画特展”,以致敬这位收藏大家。

项元汴的天籁阁,曾藏有“元四家”之一王蒙的多幅代表作,其中的《太白山图》和《葛稚川移居图》,都和宁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王蒙:将宁波山水写进中国绘画史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吴兴(今湖州)人,出身书画世家,是大画家赵孟頫的外孙,王蒙从小受到外公点拨,打下良好基础。他以五代董源、巨然为宗,后又与黄公望、倪瓒交往切磋,画技更加成熟,终自成一体。

王蒙虽也做过闲散小官,但志不在此,而在青山绿水间。至正元年(1341),他弃官归隐杭州临平黄鹤山。当地因相传有仙人王子安骑黄鹤经过而得名,王蒙由此自号黄鹤山樵。他的思想,受道家影响极深。朋友圈中,不乏张雨、黄公望、倪瓒、席应真等道人。

从至正七年(1347)开始,王蒙游历江浙各地,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庆元(宁波)一带的山水,也令他心驰神往。至正十年(1350)以后,王蒙造访四明、天童等名山古刹,留下《丹山瀛海图》《太白山图》等画迹。

《丹山瀛海图》是一幅描绘四明山及周围海景的山水画。相传东汉年间,上虞县令刘纲偕妻在此结庐,得道后飞升成仙;又有剡县(今绍兴嵊州)人刘晨、阮肇在四窗岩遇到仙女的传说,四明山遂被称为道教“第九洞天”。

画家笔下,茫茫大海中,仙山耸立,洲岛密布,虚无缥缈间,帆樯隐约,烟涛微茫。全图疏密对比鲜明,景色瑰丽奇伟,在王蒙作品中别具一格。

《太白山图》描绘的是鄞县太白山、天童寺、二十里松的秋景。画中寺庙宏伟,山峦起伏,苍松郁郁,流水涓涓,信众络绎不绝,僧侣往来穿梭。王蒙以牛毛皴、解索皴、点子皴等“独门绝技”,将宁波山水的印迹载入了中国绘画史。

这幅画完成后,王蒙将其送给天童寺住持元良禅师,成为寺中珍藏。又经宗泐、守仁、清濬、姚广孝等高僧及画家沈周、富商安国递藏,流入项元汴手中,入藏于天籁阁。

2

葛洪:曾在“宝地”宁海修道炼丹

除了王蒙本人,他画过的《葛稚川移居图》的主人公——东晋道士、炼丹家、医学家葛洪,也与宁波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

葛洪(283-363),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镇江)人,其叔祖葛玄为道教灵宝派祖师。葛洪出身豪族,不幸13岁丧父,家道中落。但他勤奋好学,不改其志,16岁时,拜高士郑隐为师,传承其衣钵。21岁入伍,因屡立战功,获封“伏波将军”。时值西晋八王之乱,葛洪目睹生灵涂炭,百姓疾苦,决意遁入山林,行医救人。

23岁那年,葛洪来到广东罗浮山。在山中修道,一边用医术惠及百姓。南海太守鲍亮赏识他的仁心仁术,将女儿鲍姑许配给他。这鲍姑可非比寻常,她精通灸法,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与西汉义妁、北宋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并称古代四大女名医。从此葛洪夫妇情投意合,如同神仙眷侣。

公元314年,葛洪返回家乡,常在江浙一带山林游走,一度沿着叔祖葛玄当年足迹,栖居天台山。宁海天河地区(即白溪)山峻峡险,濒临大海,得紫气东来之地势,葛洪一眼看中这方宝地,在此修道炼丹,钻研配方。北宋诸国秀在《宁海县赋》中称,“桐柏(古桐柏山,即今梁皇山),有葛稚川之丹房”。317年,葛洪梳理出多年求医问道的心得,完成了巨著《抱朴子》。

葛洪选择宁海,原因之一是此地有丹洞,有赤色的岩石和岭土可提炼出丹砂,成为其炼丹的重要原料。这个时期,葛洪对丹砂的需求如饥似渴。330年,48岁的他听说交趾(今越南一带和中国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出丹砂,就偕全家再度南下。到达广州时,被刺史邓岳所留。邓岳告诉他,岭南罗浮山就有丹砂,葛洪这才停下脚步,在罗浮山下炼丹、著述,度过了余生。

王蒙《葛稚川移居图》画的,就是葛洪举家搬迁途中的情景。画中葛洪手执羽扇,身着道服,走在前面,一边回首眺望,身后鲍姑骑牛抱子,几个家佣挑着行李、牵着狗、提着鸟,徐徐而行。全图崇山峻岭,飞瀑流泉,丹柯碧树,溪潭草桥,营造出一种古朴含蓄、超尘脱俗的韵味。

在罗浮山,葛洪建立道场,成为岭南道教第一宗师。他还关心百姓疾苦,将多年的行医经验,编成《肘后备急方》一书。正是书中所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在1600多年后,启迪了宁波人屠呦呦,助她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有效治疗疟疾,并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心怀出世思想的王蒙,一生画过多幅以葛洪为题材的作品。除了这幅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葛稚川移居图》,还有一幅《稚川移居图》,为其晚期作品,该画2011年在保利春拍上,以4.025亿元天价成交,刷新了当时中国古画拍卖成交价的最高纪录。

“葛稚川移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大IP,除了王蒙,还有不少画家也曾画过,比如明代的崔子忠、丁云鹏、胡慥、郑重等。

3

宁海:葛氏后裔蔚为壮观

葛洪虽然终老于岭南,但曾在宁海栖居的他,始终难忘这片浙东山水。其第26世孙、南宋进士葛炳午在《后山记》中说,葛洪当年见此地有沃野、溪流、岭土、大树,乃喟然叹曰:“此长春圃也!去甬东弥勒台,雁岩灵芝峰,宛然可望可采……何水明山秀乃尔。”因此,葛洪选定天台山东侧的西洋(又称西阳,即宁海西南部小平原)为其裔孙定居之地。

明代嘉靖年间李廷璜写的《西阳葛氏宗谱序》中,称葛洪“自丹阳句容偕二子,游炼于宁川桐柏山,继返罗浮,次子谓勋者,遂家西阳”。也就是说,葛洪次子葛勋,把家安在了宁海西阳。经过1600多年的繁衍,以宁海为主的葛洪后裔居住区,已蔚为壮观。数据显示,目前宁海有葛姓24700多人,奉化有5000多人,鄞州、镇海各有1000余人。

从地方志和葛氏宗谱中查实的宁海葛洪后裔分布有:泉水葛氏,又称东阳葛氏,涵盖泉水西洋村(今属桃源街道泉水社区)及大佳何镇上葛、下葛三村;西阳葛氏,即宁海西南部今岔路镇、前童镇所在之白溪(即天河)流域小平原,尤其岔路镇的上畈、隔潭、花堂诸村,现已连成一片“廿里葛藤棚”;西阳支脉,包括水车、横路葛、花山、下宅、塘头等地;前山葛氏,现分居于前山头岗和王爱山东岗诸村。

不得不说,《诗经》真是一部奇书。其《王风·采葛》云:“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似乎早就知道近千年后,葛洪与鲍姑之间会有一段鸾凤和鸣的爱情。《小雅·鹿鸣》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又冥冥中预料到两千多年后,有个叫呦呦的女子会用青蒿创造一项泽被苍生的惊世成就。记者 楼世宇

2025-07-30 画家王蒙和炼丹家葛洪的宁波因缘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7586.html 1 3 这片“长春圃”山明水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