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端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视觉检测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显著。
传统视觉检测主要依靠人工标注样本,不仅费时费力,效率更是严重滞后——每批零部件质检需人工拍摄100张至200张缺陷照片并进行标注,耗时3天至5天,且准确率不高。此外,培养一名熟练的检测工程师至少需要一年时间,且系统维护和问题解决仍然需要专业人员介入,对企业造成较大负担。
如今,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工业机器也能装上“人眼+人脑”。工厂里像是有了一个“永不疲倦的超级质检员”,它长着“高清电子眼”(工业相机)、“智能大脑”(计算机算法),能24小时盯着生产线上的产品,瞬间判断产品是否合格——这就是宁波中亿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亿智能)研发的AI控制器。
自2020年起,中亿智能的AI控制器研发技术已迭代至2.0版本。2023年,搭载“中亿二代”的100型高端轴承装配检测智能装备,获批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国内首台(套)产品。
1
AI“质检员”
在余姚中亿智能的智能工厂里,矿泉水瓶盖大小的轴承依次滚过流水线,机器顶部的银色“眼睛”闪过一道微光,不到1秒,数十张高清照片已传输至控制中枢,屏幕弹出红色警示框——某一轴承表面有道仅头发丝1/10粗细的划痕,质量检测不合格。
像这样的检测场景,每天要上演数万次。
“几年前,技术娴熟的老师傅要拍摄100张-200张照片、戴放大镜盯半小时才能发现的缺陷,现在机器一秒就能揪出。”中亿智能销售总监吴君轻点控制屏,展示AI质检员检测出的残次品照片,“传统人工质检漏检率高达30%,而我们研发的‘中亿二代’AI控制器只需十几张照片,即可实现‘0漏检’、误检率不到1%。”
在传统工业制造领域中,工厂的设备和软件大多来自不同的供应商,往往会出现软硬件协同问题,导致故障率上升。为解决此问题,中亿智能研发出集成型AI控制器,其软件和算法均为自主研发,并可依据客户需求定制化生产相机、镜头等设备,以提高协同性。
目前,“中亿二代”AI控制器不仅能应用于智能化产线,还支持单机单工位的独立使用,从而提高生产线上视觉检测设备的效率和灵活性。
而基于对工业5.0的前瞻性思考,中亿智能将下一代AI控制器技术研发方向瞄准了“非接触式工业探伤”。
“这项技术涵盖从3D视觉追踪扫描到工业CT等多种形式。”吴君透露,“通过大模型数据库训练,‘中亿三代’AI控制器可实现对轴承类产品缺陷的高精度检测,这将是现代工业安全的‘隐形防线’。”
目前,中亿智能的智能装配装备应用已覆盖传动装置(轴承、丝杠)、人形机器人制造、汽车零部件、3C数码等多个领域。2024年,中亿智能总营收近1.9亿元,AI技术产品营收占比超20%,研发投入占总利润近50%,并计划逐年增加。
2
用AI打造“无人工厂”
在中亿智能规划的未来蓝图中,AI技术贯穿始终,除了AI视觉检测和高端精密机械智造,还有智能化产线集成装备和软件信息化产品。而这一切的布局,都是为了一个更长远的目标——用AI打造“无人工厂”,助力工业5.0时代实现智能化和电气化发展。
在中亿智能产业园旁,一座占地约40亩的产业基地已在今年悄然动工——这正是中亿智能为打造“无人工厂”斥巨资拿下的地块。
“新的产业基地将引入脉动生产线,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及汽车制造领域,可实现完全自动化生产。”吴君表示,与传统制造业中产品不动而人动的模式不同,脉动生产线可实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流动,从原料制备、零部件生产到装配、钣金、喷漆、检验、最终打包,全程自动化,通过AGV麦轮车、导轨或桁架结构实现物流。
也就是说,除了某些细节工序需要人工干预外,“无人工厂”的大部分工作均由机械臂完成,生产线的节拍调整完全由AI系统控制,操作人员也将从技术工升级为AI智能工程师,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如果说脉动生产线是制造业高效装配的‘引擎’,那么,工业母机就是其背后的‘基石’。”吴君比喻道,“前者优化生产节奏与管理,后者提供技术底座与核心部件,二者协同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从单件定制迈向批量智造。”
通过技术研发与合作,中亿智能正逐步突破技术瓶颈,冲刺万亿级市场。
更大的变革正在产业生态中涌动。当AI融入精密机械的基因,站在工业4.0向5.0跃迁的关口,宁波企业正在用实践重新定义传统制造业的边界。
记者 施文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