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溪观海卫镇锦堂村的一间两层农屋里,清晨的阳光刚爬上窗台,45岁的陈明贵就已系着围裙忙碌起来。她先把温热的小米粥倒进小碗,用勺子轻轻搅凉,然后走到床边,轻声唤着:“伯华,吃饭了。”床上的男人缓缓睁开眼,看到她时,嘴角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能回应爱意的丈夫,曾是医生断言“活不过两年”的“植物人”,而这温馨的一幕,是陈明贵用十年光阴创造的生命奇迹。
千里结姻缘,好日子却突遭变故
2000年,21岁的陈明贵从四川合江老家随老乡来到慈溪一家玩具厂打工,租住在了余伯华家。当时31岁的余伯华家境欠佳,靠骑黄包车维生,身边还有一个前一段婚姻留下的孩子。
在陈明贵眼里,早年的余伯华并不算是合适的婚姻对象,觉得他不会持家,种地连“肥料都买不起”。可日子久了,她发现这个“好话不会说”的男人藏着细腻的温柔。每天上下班,余伯华都会默默地骑着黄包车接送;一到家,他提前烧好的小菜已在桌上冒着热气。
这份藏在烟火日常里的关怀,慢慢焐热了陈明贵的心。2007年,28岁的她笑着对余伯华说:“要结婚,这个家我来当。”婚后,余伯华卖掉黄包车,和陈明贵一起进厂务工,两口子一个月能挣1万多元。除了抚养两个孩子、奉养婆婆外,小家庭逐渐有了积蓄,正盘算着翻盖新房改善居住条件时,不幸却降临了。
2015年7月,台风刚过,屋顶漏雨,余伯华爬上屋顶检修时不慎摔落,头部受到严重创伤,成了不醒人事的“植物人”。为了治疗,这个家庭前前后后花了40多万元,不仅花光积蓄,还欠下一大笔外债。
看着病床上毫无知觉的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孩子,陈明贵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可心里却有个声音在倔强地呐喊:“不能倒下,家还得撑着。”
十年细照料,唤醒了沉睡的灵魂
从此,陈明贵放弃了工厂的工作,在家专职照料丈夫。她的生活被切割成无数个2小时,白天黑夜,每隔两小时就给丈夫翻身、擦身,用温热的毛巾擦拭每一寸皮肤,轻柔地按摩僵硬的四肢,帮他捏手、揉脚、抬胳膊、伸腿。
刚开始的3年,余伯华无法自行进食,全靠鼻饲管,她每天精心熬制营养粥,过滤成细腻的流质,小心翼翼地通过管子喂进去。寒冬里,她怕药水太凉,总是先把输液管焐在怀里;酷暑中,她整夜扇着扇子,不让丈夫长痱子。在她的照料下,丈夫身上干干净净,没有一个褥疮,家中陈设简单却干净明亮,没有异味。
岁月在重复的护理中静静流淌,爱与坚持终于唤醒了沉睡的灵魂。余伯华慢慢恢复了自主吞咽功能,能自己吃饭了;左手左脚能动了,能坐起来了;智商恢复到小孩子的水平,除了吃饭只认家人。“他现在看到我就笑,还会用左手抓我的衣角呢。”陈明贵边说边轻轻碰了碰丈夫的手,眼里都是笑意。
为了撑起这个家,陈明贵种菜种地,每年养几十只鸡。周边小企业多,她不时找些手工活在家做。一有空就骑半小时电动自行车去海边的陈家浦捡塑料瓶,海边消暑纳凉的人多,一个夏天能“捡”1000多元。
两年前,她应聘进入一家护理公司,专门给周边身体残疾、居家康复的病人提供上门康复服务,“别人干护理都要先培训,我去就直接发证上岗了”,多年照顾丈夫的经验,让她对护理工作驾轻就熟,也有了一份稳定收入。
众人伸援手,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如今,余家的长女已经出嫁,小儿子就读于当地一所初中,外债已经大部分还清,丈夫的病情也较为稳定。长期的压力与辛勤劳作,让陈明贵落下腰椎间盘突出、睡眠质量较差、心脏不太好的毛病,近两年才有所好转。
陈明贵说,最难的时候,是家人和村里给了她力量。这些年,余家的大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开着”,余家几个兄弟子侄接到电话,都会上门帮忙。村里第一时间帮余伯华拿到了残保和低保,给一家人的生活兜了底,村干部经常上门,“什么事都跟我讲,我也什么都跟他们说”。在亲人和政府的帮助下,他们盖了一幢两层两间的新房,完成了一楼的装修,有了不错的生活环境。
更让陈明贵欣慰的是,儿子小余从小耳濡目染,很懂得体贴妈妈的辛苦。读小学时就跟随她一起外出捡瓶子,小小年纪就会自己做饭。陈明贵外出工作时,也能放心让儿子照顾丈夫。
回望十年路,陈明贵从未想过放弃,别人说“走了算了”,她觉得“不服气”。如今她满怀感恩,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让日子更好,也希望能反哺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记者 吴丹娜
通讯员 杨贯 黄克纯 翁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