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振动时,我的指尖还在书脊剥落的纸絮里徘徊。书房里堆叠的旧书扬起细小的尘埃。朋友的消息简短有力:“赶紧的,去外面抬头看天。”
我瞥了眼呼呼运转的中央空调,落地窗外的阳光仿佛熔化的金箔。出去遭罪?但以她一贯的严谨,或许真藏着什么惊喜?我随手抛下整理到一半的书籍,朝着小区南门岗跑去。
南门岗的女保安蜷在冷风机前,几缕碎发在风中轻轻颤动。我兴奋地招呼她,她却只是隔着玻璃摆摆手,眼神里满是疑惑。顾不上多劝她几句,我直接冲到空地上。强烈的日光刺得人睁不开眼,我只好透过指缝望去。刹那间,呼吸几乎停止:太阳四周竟晕开一圈瑰丽的虹彩,如同天神遗落人间的光晕,将整片天空渲染成儿时橘子汽水般的亮色。
我顾不上刺眼的光芒,猛地睁开双眼。那光晕似乎越扩越大,像用月光织就的绸缎,轻柔地包裹着烈日。这是从未见过的奇观,气象预报里也寻不到半点踪迹。颤抖着掏出手机时,正巧有位陌生少妇向门岗走来。我手舞足蹈地比画,连声音都带着破音的激动:“快!快看天上!”她先是一愣,马上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望去,瞳孔瞬间放大,随后慌忙掏出手机,一边拍摄一边兴奋地对着语音通话大喊。
我举着照片跑回岗亭,保安大姐原本困倦的神情瞬间被点亮。她三步并作两步冲出门外,仰头望着天空,爽朗的笑声混着蝉鸣,在暑气中炸开:“多亏你叫我,不然就错过这奇观了!”
发在朋友圈的动态很快收获无数惊叹。我站在阳光下,任由滚烫的光线穿透皮肤,仿佛要将这份震撼融进血液里。直到傍晚,我又独自走到小区桥中央,看晚霞如何将楼宇涂上金色,看夕阳怎样缓缓沉入万家灯火。原来天空从不缺少奇迹,只是我们总低头沉溺于一方屏幕,忘记了抬眼就能触及的辽阔。
这让我想起周二的读书会。那天我们读罗振宇的《预测之书》,主讲人设计了一场特别的游戏:一组用头脑风暴勾勒未来城市,二组借助AI软件创作。作为第二组成员,我很快在搜索框输入关键词,坐等结果时,便和同伴聊起了家常。反观另一组,从建筑形态到生态系统,争论声此起彼伏。汇报时,AI生成的图景虽精密规整,却像缺乏灵魂的机械模型;而人脑构思的城市,处处跳跃着荒诞却鲜活的想象。主持人的总结振聋发聩:“科技是翅膀,而不是牢笼,人类的创造力永远是最独特的星辰。”
后来,我忍不住问AI助手DS:“如果你是人类,最想做什么?”它的回答条理清晰,从社会价值谈到情感体验,最后却突然笔锋一转:“所以若得此一生,我愿笨拙地坠入人世,做一株会流血、会犯错、会为晚霞流泪的碳基生命。”下方还有行小字:“此刻的你,正握着多少我永远无法拥有的可能性。”
暮色渐浓,风掠过耳畔,带着白天日晕的余温。那些在屏幕里错过的朝晖、在信息流中忽视的晚霞,此刻都化作心底的涟漪。原来生命的珍贵,恰在于它的不完美。我们有时会被日晕震撼到颤抖,有时会因AI的“渴望”红了眼眶,有时也会在某个普通的黄昏,突然读懂平凡日常里最璀璨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