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位于鄞州区首南街道的宁波重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捐赠记录簿上又添一项内容——郭云峰一笔52万元的捐款。至此,郭云峰对“未成年人心理成长关爱专项基金”的捐赠额突破750万元。10年前的这一天,郭云峰曾因抑郁症与死神擦肩而过,这也是他自我救赎之路的起点。10年间,他已累计捐赠千万元善款。他说: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把伞!
7月24日《宁波晚报》
郭云峰的“撑伞”之路,起点是一次与死神的擦肩。10年前,抑郁症让他坠入深渊,而如今,他用千万捐款为困境中的未成年人搭建“心理防护网”。这种转变,藏着善意最本真的逻辑:那些曾在黑暗中得到的微光,会让人本能地想把光传给更多人。他没有沉溺于过去的痛苦,而是将经历转化为理解他人的“密码”——正因为懂得抑郁症的煎熬,才更清楚心理关爱对未成年人的重要性;正因为体验过绝望中的挣扎,才更迫切地想为他人递去希望。这种“推己及人”的善意,比空洞的慈善口号更有力量。
在现实中,“撑伞”未必需要千万捐款这样的“大手笔”。它可以是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的起身,可以是看到流浪者时递出的一瓶水,可以是对陷入情绪低谷的朋友说的一句“我在”。就像郭云峰的善举,最初或许只是一份朴素的心愿,却在10年坚持中汇聚成巨大的能量。真正的善意,从来不怕微小,怕的是缺乏行动的勇气。每个人的处境不同,能提供的“伞”也各异:有人用财富助力,有人用时间陪伴,有人用专业技能帮扶——重要的是,当看到他人“淋雨”时,不做冷漠的旁观者。
社会的温暖,正是由无数把“伞”共同撑起的。郭云峰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他个人的坚持,更在于它印证了“善意是会传染的”。当一个人从“被帮助者”变成“帮助者”,当一份善举引发更多人效仿,整个社会的善意生态便会逐渐形成。就像“未成年人心理成长关爱专项基金”,它不仅能直接帮助困境中的孩子,更能让更多人关注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吸引更多人加入“撑伞”的行列。这种传递,让个体的善意突破了时空限制,形成了更广泛的影响。
“想为别人撑把伞”,说到底是一种共情能力的觉醒。它让我们明白,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他人的困境可能也是我们潜在的处境。郭云峰用10年的行动证明:哪怕曾经历风雨,也能成为守护他人的力量;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照亮一片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