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慈溪95后“掏粪男孩”潘浩男上了热搜。他上班开粪车,下班开奔驰,买了房和车。最近,他的幼师女友毅然辞职,从安徽亳州“千里奔爱”,他将这段故事发到短视频平台后,上了热搜,收获了无数点赞和祝福。
本报今日A08版
潘浩男的故事确实特殊。他并非传统意义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一线掏粪工——大学学影视编导,接手家族企业后管理团队,开粪车是工作,开奔驰是生活。这种“双重身份”让他的经历多了层戏剧性,却也容易模糊一个关键事实:他的“高薪”更多源于家庭经营的积累,而非普通一线掏粪工的普遍境遇。公司普通工人月薪约7000元,虽高于部分体力劳动岗位,但远未达到“5天赚8100元”的网传夸张数字。所谓“白天粪车、夜晚豪车”的反差,本质是个体创业者的生活状态,而非一线劳动者的共同图景。
这恰恰折射出社会对职业认知的深层矛盾:我们习惯用“收入高低”“工具好坏”来丈量职业的价值,却常常忽略劳动本身的社会意义。掏粪工的工作或许不够“光鲜”,但每一车粪便的清运,都是城市卫生防线的最后一块砖——没有他们,化粪池堵塞、污水横流的场景会成为常态。这种“脏活累活”的基础性价值,本应被社会看见,却被“高薪滤镜”或“职业标签”遮蔽了。
更值得思考的是,当潘浩男开着奔驰出现在街头,有人看到的是“逆袭成功”,有人警惕的是“职业美化”。这两种情绪的背后,藏着一个共同的认知误区:把职业尊严简化为“体面生活”的符号。可真正的尊严,从来不是开什么车、穿什么衣服,而是劳动被尊重、付出被认可。就像潘浩男说的,他想成为“掏粪行业里的状元”——这份对职业的专注与热爱,比奔驰车更接近尊严的本质。
当然,潘浩男的案例也有启发意义:传统职业并非只能“苦哈哈”地维持,它完全可以通过创新(比如用视频记录工作、打造个人品牌)焕发新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用“成功学”的滤镜包装所有基层劳动。比起渲染“掏粪工也能开奔驰”的个案,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一线掏粪工的高温补贴是否足额发放?他们的劳动保护装备是否到位?职业病预防机制是否完善?这些具体的权益保障,才是消除职业歧视的根基。
职业从无高低,只有分工不同。无论是开粪车的潘浩男,还是开奔驰的他,本质上都是靠劳动吃饭的普通人。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用“高薪”或“逆袭”给职业贴标签,而是学会平视每一种认真活着、努力付出的姿态——当我们不再用“车钥匙”丈量尊严,当每个劳动者都能在岗位上获得基本的尊重与保障,那才是对职业价值最深刻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