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得庐山真面目

□严明夫 文/摄

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到电影《庐山恋》,再到历史书上读到的庐山谈判、庐山会议……庐山对我而言一直充满着神秘的色彩,成了我心驰神往的地方,希望有朝一日身临其境。今年暑假总算实现了这一多年的愿望。

山高林密

大巴车行驶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透过车窗满眼是绿,一排排整齐高大修长的树木从车窗前掠过,一会儿是杉木,一会儿是金钱松……到达海拔最高的山顶是耐寒的松树。我想,这应该是人工栽种的吧,否则不可能如此完美、整齐划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见,当地人对山林树木保护的意识超前。

汽车到达山顶,地势一下子变得平坦开阔,路两旁是绿荫遮天的梧桐树、两人也合抱不过来的冷杉、高耸入云的水杉。跳下车,站在树荫下,凉风扑面而来,顿觉神清气爽,暑气尽消,好不惬意。

仰望天空,是一望无垠的蔚蓝,俯瞰大地,是满目的绿意,造型别致气派的楼房都掩映在绿树林中,我仿佛置身在世外桃源了。

岩石奇特

庐山的岩石,千奇百怪,别有洞天,有悬空伸出的“飞云览胜”,有岩石间生成一道门隙的“礼贤门”,有巨石叠加另一石的“好运石”……真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历经亘古的时光,这些岩石不沾尘土不长草苔,好像刚刚造就的,甚感奇特。

“天生一个仙人洞”,岩壁下天然生成一个洞,洞顶呈拱形,洞内足有两个房间大,好几米深,还有泉水渗出流淌,是古人天然住所。相传有道士在此修炼,直到成仙。还有天泉洞、梵音泉等,面对清冽的泉水,游人忍不住掬水洗把脸,好凉好凉啊。

“无限风光在险峰”,沿着条石铺就的山道一路前行,山道越来越陡,游客穿梭如织,我们好不容易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城市楼房鳞次栉比,田园阡陌纵横;青山叠翠,山谷空明;怪石嶙峋,岩体如削。众人站在岩石边缘不断拍照留住美丽瞬间。

一座天桥为游客登山成功再奉上一处胜景,从路旁告示牌得知,必须下去才能看到更好的视觉效果,果然,一块水平伸出的长石与远处突出的岩石相接,刚好是一座天桥——天堑变通途。传说此天桥是天降金龙化成虹桥救朱元璋的地方。而换一个角度看,天桥就断开了,成了不可逾越的断桥,这就是不同的视角产生的不同效果。

瀑布壮观

“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这是写在观光车上的一句标语口号。

坐观光车又改乘缆车到达三叠泉的入口处。三叠泉在谷底,下去有一千多个台阶,来回两千多,确实是对耐力的考验。俯瞰谷底,深不可测,岩石险峻,杂树恣意生长,冷不防横斜路旁,你得小心而过。远看,灰白的山崖从谷底拔地而起,壁立千仞,高不可测,如一堵巨大的墙壁高耸入云。下山轻松上山难,很多人没走到一半就返回了。我和同事都是大山里长大的,这点还不算什么,我们走走停停,看山观水,用山泉水洗脸洗脚,不知不觉到了谷底。

底下早已人头攒动,忙着观望、拍照。仰望三叠泉瀑布,三条飞瀑犹如玉龙从高空倾泻而下,水声哗然震耳,水花四溅,水珠弥漫,最后注入一个巨大的水潭里,蔚为壮观。今天终于见证了诗人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景象,领教了诗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超强想象力。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庐山不但高,而且有很多仙人传说,还有众多文人墨客在此游历、赋诗作词,真不愧是中国名山、避暑胜地。

2025-07-20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5446.html 1 3 识得庐山真面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