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问需要免费啦啦棒吗?”15岁的邵文希拿着一把黄色啦啦棒,笑着递给入场的观众;不远处的饮水区,65岁的邵心红正指引大家:“免费饮水杯在这里!”——这一幕幕暖心瞬间,发生在“浙BA”宁波赛区预选赛的宁波市体育发展中心体育馆内。
“一老一少”是主力
在“浙BA”宁波赛区预选赛的赛场上,有这样一群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的年龄从15岁跨越至66岁,却怀揣着同样滚烫的热情,用汗水与坚守,为赛事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他们,就是本次赛事中另一道亮眼的风景线——志愿者。
本次赛事志愿者招募工作由宁波富邦男篮俱乐部工作人员孟率丽负责统筹协调。
由于时间比较紧,招募仅通过宁波市志愿服务基金会、骨干志愿团队和学校等渠道开展,短短两天内便集结了61名志愿者。
这支队伍中,20岁(含)以下的学生与50岁(含)以上的市民共有53人,占比近九成,“一老一少”的年龄结构成为显著特点。
服务强度不小
赛事志愿服务强度不小,志愿者需全程参与5天赛程,每场比赛至少提前90分钟到场签到。
特别是7月19日、20日周末两天,首场比赛9点开赛,志愿者们早在7:30前就已就位。从秩序管理、饮用水服务到场地拖地、比分翻录,再到中场互动组织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他们的忙碌身影。
“虽然招募无额外报酬,仅提供饭补和交通补贴,但志愿者们的表现远超预期。”孟率丽感慨道。她介绍,团队根据年龄特点科学分工:年长志愿者主司秩序引导与现场管理,年轻志愿者承担拖地等体力工作。
“起初大家有些生疏,到第二天下午就已运转流畅。所有人全程站立服务,即便汗流浃背也无人叫苦,尤其是叔叔阿姨们,常主动承担岗位职责外的工作,配合十分默契。”
收获成长与感动
在这群志愿者中,不少人收获了独特的成长与感动。
海曙区储能学校新芝校区的初二学生邵文希通过妈妈同事的朋友圈得知招募信息,和同学王思莹一起奔赴“浙BA”志愿者之约,收获了真实的成长体验。
她的志愿服务笔记本上记着“任务清单”:7:30到岗领啦啦棒,中场发礼物时要核对数量。“以前社会实践没这么累,这次脚底板都站疼了,但看到观众接过啦啦棒时的笑脸,就觉得能坚持!”
65岁的邵心红是志愿服务“老兵”,全马、半马赛场都留下过她的身影。
这次看到招募信息,她二话不说报名5天全程服务,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检查饮水设备,“饮水机龙头要擦干净,纸杯要摆整齐,这些细节不能马虎。”
59岁的郑甄杰是被邵心红“拉来”的。从没做过志愿服务的她,现在会主动提醒带小孩的观众“小心台阶”,“看到大家喝着我递的水看比赛,就觉得值”。
从晨光熹微的清晨到场,到赛事落幕的余晖散尽,这群“一老一少”志愿者用坚守诠释责任,用热情点燃赛场。他们的身影,不仅是“浙BA”赛场的亮丽风景,更彰显了宁波这座城市的志愿精神与民生温度。
记者 周晓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