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适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年份里,来自浙江万里学院的青年学生团队以“光影溯红源:袁牧之电影艺术中的红色基因解码”为主题,深入南塘老街袁牧之故居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实地拍摄、人物访谈与青年调研等方式,开启了一场回望中国红色电影精神根脉、激活当代文化信仰的探索之旅。
袁牧之,作为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革命烽火与艺术实验之间,以《桃李劫》《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作品,铸就了民族意识与电影语言的深度融合。他终其一生所践行的,正是将“为人民而创作、为信仰而拍摄”融入影像肌理里。
青年学生团队通过影像纪实与当代表达,将袁牧之的艺术追求与红色信仰重新置于青年语境中,使沉淀于历史深处的红色影像,重新获得可感、可述、可续的生命力。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完成了短片创作脚本、采访袁牧之故居讲解员,组织发放青年调查问卷,并围绕“红色电影是否仍有情感共鸣”“信仰是否仍能在影像中生效”等核心命题发起讨论。
调研结果显示,青年观众虽对传统红色影像认知有限,但对理想主义精神与艺术责任依然具备天然共鸣。他们渴望在当代语境中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信仰,在影像与现实之间找到共振路径。
该项目成果将以纪录短片、调研报告、宣传手册、原创视觉IP等多种形式呈现。这不仅是高校育人机制的成果实践,更是一种文化记忆再生与时代精神赓续的深层表达。
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夏晶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