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泡沫箱、矿泉水瓶

有人落水?莫慌

这些身边常见物品能“救命”

抱着大号矿泉水空瓶就能浮出水面。

抱住篮球保持平衡。

抱住泡沫箱,稳定后可以不下沉。

扫码观看实验视频

夏季高温,溺水事件多发。如何正确自救和施救,是许多市民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专业救援人员到来之前,利用这一“窗口期”争取时间极其重要。7月17日上午,宁波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在城区内河展开模拟实验,许多路过市民近距离“围观”。

实验准备:作为水域救援专业队伍,特勤大队准备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包括矿泉水瓶、篮球、泡沫箱,以便于进行救援实验。

实验目的:测试矿泉水瓶、篮球、泡沫箱等物品,在水上救援过程中,能起到多大作用。

实验

人员落水,这三样物品能“保命”

对落水人员——尤其是不会游泳的群体来说,“救命稻草”往往是身边触手可及的东西,哪怕是一根树枝、一个纸盒、一个塑料瓶……可哪些生活物品真正能派得上用场?

实验在兴宁东路北侧的中塘河里展开。一名消防员进入水中,模拟不会水的市民意外落水发生险情。岸上的消防员先将一个大号矿泉水空瓶(4.5升)扔到其面前。正在挣扎的“落水人员”一把抓住水桶,抱在胸前。5秒钟过后,“落水人员”身体不再下沉。

从现场看,虽然该“落水人员”的脖子部位一直被河水浸没,上下浮沉,但至少身体维持了平衡,没有下沉的迹象。

随后,实验人员往河里扔了一个篮球。这一次,“落水人员”依然抱住篮球后放在自己面前,短暂的混乱过后,借助篮球的浮力,他稳定浸泡在水中,没有下沉。

接下来“上场”的是泡沫箱。几次尝试后,“落水人员”终于抓住了泡沫箱,虽然河水很快漫进箱内,但借助其浮力,他依然可以稳定浮在水中,而且似乎比前两种方式更加稳妥。“落水人员”将泡沫箱翻了过去,口子朝下,一样能起到稳定漂浮在河水中的效果。

分析

各有优劣,施救时得随机应变

以上三种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如果这些物品“趁手”,是可以起到自救和施救的效果的。但事实上,即便岸上有人抛掷救援物品,由于落水人员很紧张,想要第一时间抓取,并通过保持身体平衡来实现稳定浮在水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比如,大号矿泉水瓶浮力很大,足以使落水人员的头部和上半身浮出水面,保持相对安全的状态,但缺点是外表光滑,在水中不易拾取。篮球的浮力足够让一个成年人面部浮在水面上,然而,篮球在水中滚动性强,不易被落水人员准确抓取,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去稳定地抱住它。

相比之下,泡沫箱的漂浮效果更好,但因为自重较轻,救援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在有风的情况下,如何将泡沫箱扔到落水人员面前,也是一个难题。不过,消防员介绍了一个应变技巧:可以在箱内放入适量泥土或者灌水承重,扔到落水者或者借助其他工具推到其身边。

此外,将多个普通矿泉水瓶用绳子捆系,通过浮力的叠加,也能起到施救之效。“如果一个成年人想浮出水面的话,需要保证50牛顿的浮力。一个矿泉水瓶浮力为10牛顿,只要叠加5个就可以保证不会下沉。”宁波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特勤一站班长余雪阳介绍。

提醒

科学施救,

惊慌莽撞都要不得

据媒体报道,今年6月16日,山东济宁一名女子意外落水。过路市民郭先生注意到路边一辆三轮车上放着一个塑料水桶,于是他抱着水桶小心翼翼地下河,成功游到落水女子身边。之后,他带着落水女子慢慢向岸边游去。最终在其他市民的协助下,两人成功上岸。

从这起案例来看,“首功”得归于这个塑料桶——对于这类可漂浮的物体来说,体积越大,浮力越大。以上实验中的泡沫箱,乃至常见的水盆、轮胎……都有起到救援的作用。此外,除了过路市民的热心施救,落水市民的不急不躁、配合救援,也是重要因素。

“一些人最典型的错误做法,就是双手伸出水面,拼命挥舞,嘴里喊‘救命’……”余雪阳表示,这样只会加速体力消耗,导致更快下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头部自然后仰,使口鼻露出水面,身体像“大字”一样舒展,四肢自然下垂或轻轻划水,利用水的浮力支撑身体。

无论如何,对落水者和施救者来说,过度惊慌和鲁莽施救,都是要不得的。消防部门在此提醒:如果没有救生圈等专业的救援设备,可以因地制宜,及时发现身边的一些有浮力的生活物品,通过长绳、长杆等投送到落水人员身边,展开施救。同时,第一时间报警求助。

记者 马涛 通讯员 石诗雯 骆承

2025-07-18 这些身边常见物品能“救命” 篮球、泡沫箱、矿泉水瓶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5140.html 1 3 有人落水?莫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