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持续“烤”验 急诊室里中暑患者明显增多

近期,宁波持续高温,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室已收治了不少中暑患者。

1

车间闷热,45岁办公族倒地抽搐

45岁的陈女士,是一家企业的行政人员,平时主要在有空调的办公区工作。上周,因车间赶工需要临时支援,她在没有空调的车间内连续工作了3小时。据同事回忆,当时车间内机器运转产生大量热量,通风条件较差,体感温度超过40℃。下午3点左右,陈女士突然出现意识模糊,随即倒地并伴随肢体抽搐,额头滚烫。同事立即拨打了120,将她送往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

接诊医生测量发现,陈女士体温高达38.7℃,结合其工作环境和症状,初步判断为中暑。入院后,医院迅速为其完善头颅CT、磁共振、脑电图以及脑脊液、血液等相关检查,排除了其他脑部疾病。治疗团队立即采取物理降温、静脉补液、镇静等对症支持治疗,经过9天的精心照料,陈女士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目前已好转出院。

该院急诊科主任贺鹤群表示,陈女士长期在舒适环境工作,突然进入高温高湿环境,身体调节机制未能及时适应,这是导致中暑的主要原因。“即使是身体素质较好的正常人,在极端环境下也可能出现中暑,办公族尤其要警惕临时进入高温环境时的健康风险。”

2

户外作业数小时,男子遭遇肾损伤

与陈女士相比,52岁的建筑工人张先生的中暑情况更为严重。一日午后,他在户外工地作业数小时,其间仅靠两瓶矿泉水补充水分。下午4点左右,张先生开始出现头晕症状,随后发生间断性四肢抽搐,同时伴有胸闷、出冷汗等情况。

被工友送到当地医院后,检查显示张先生的血压偏低,肌酐值高达452umol/L(正常成年男性肌酐值约为57-111umol/L),提示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随后紧急转至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团队判断其为重症中暑、热衰竭,立即启动重症中暑救治预案,给予大量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经过5天的抢救,张先生的肌酐水平降至107umol/L,肾功能逐步恢复,目前已脱离危险,好转出院。

“户外高温下作业、大量出汗、水电解质补充不足,是导致重症中暑的重要因素。”贺鹤群强调,高温环境下人体大量出汗,不仅会导致脱水,还会造成电解质失衡,严重时会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3

中暑防治有讲究,这些方法要记牢

近期持续高温,中暑风险陡增。“中暑根据症状轻重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先兆中暑表现为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等;轻症中暑者体温往往在38℃以上,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等情况;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可出现高热、无汗、昏迷、抽搐等症状,如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贺鹤群介绍。

贺鹤群建议广大市民这样预防中暑:首先要避免在高温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长时间户外活动或作业,外出时要做好防晒措施,穿宽松透气的浅色衣物,佩戴遮阳帽。其次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此外,保证充足睡眠、饮食清淡易消化,也有助于提高身体对高温的耐受能力。如果患者出现高热、无汗、昏迷等重症中暑表现,应立即拨打120送医,切勿延误救治时机。

记者 任诗妤 通讯员 庞赟

2025-07-18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5139.html 1 3 高温持续“烤”验 急诊室里中暑患者明显增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