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有“凤”的地方

——迎凤街

扫描二维码可观看视频

资料图片

□李佳明

编者按:四明文脉深似海,一砖一瓦藏玄机。从三江口的千年潮涌,到四明山的云深雾绕;从海丝文化的历史嬗变,到十里红妆的繁华记忆……

宁波的历史与文化,厚重如书卷,亦灵动如烟火。总有那么些散落民间的故事、沉睡在方言里的智慧,静待拂去尘埃,绽放异彩。

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和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一起携手解码宁波文化基因,聊一聊那些阿拉宁波人不知道的宁波事。

宁波海曙区鼓楼南面,月湖北侧,有条老街最是能“藏”,不喧哗、不造作、不显山露水,却“藏”着90%宁波人都不知道的一段“迎凤传奇”。

这条名为迎凤的老街,真的迎来过“凤凰”吗?故事还要从一纸诏书说起。

据《宁波府简要志》和《鄞县志》记载,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皇后病重,太医无策,皇帝向全国发出诏告求名医。明州(今宁波)的名医臧中立揭下皇榜,千里迢迢赶到京城为皇后诊治。他为皇后治病时,诊断出皇后是脾脉极虚、呕泄之故。臧中立诊毕开出药方,皇后服药后安稳入睡,调养十多天后康复。皇帝龙颜大悦,要留臧中立在太医院为皇家服务,被婉言谢绝。

对此,徽宗非但没怪罪,反被其风骨打动,特下恩旨:赐你房屋,“允”你回家。重点来了,徽宗御笔的“允”字最后一画,像极了神话中凤凰华丽的尾羽,满朝惊叹,此诏书从此被尊为独一无二的“凤诏”。迎来“凤诏”,在当时,是极大的荣誉,因此奉诏所建的牌坊被称为“迎凤坊”。

曾几何时,迎凤街不是一条路,而是一条河,位于月湖正北面,东接大梁街,跨过今天的镇明路,西抵偃月街。民国十九年,填河扩路时拆除了迎凤坊与迎凤桥,“迎凤”二字却保留了下来,新扩的路便被命名为“迎凤街”。

“迎凤街”虽没迎来过真的凤凰,却也演绎了不少传奇,还出过不少人中龙凤。如今街上留有宋都酒务遗址。这宋都酒务始建于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务内有藏春园、庆丰楼等建筑,是迎凤街上的一处重要古迹。南宋初年,将酒务改为通判南厅,元代改置录事司,明洪武元年(1368年)鄞县县衙搬到了这里,明代中期,又改为税课司。

位于迎凤街中段的大夫第,为明万历间建筑,又称大范家,是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最值得一提的是迎凤街133号的清代官宅银台第,它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主人童槐曾任江西、山东按察使,后改任通政司副使,按察使别称臬台,通政司别称银台,故童宅有 “臬台第”“银台第” 之称,童槐之子童华是光绪皇帝的老师,童宅又被视为 “帝师故居”。

除了遗址、遗迹,淳熙四先生、王应麟、万斯同、全祖望、黄宗羲等,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一条街巷成为了历史与现代的奇妙联结和永恒记忆。

走在深藏不露的“迎凤街”,时常会让你有种时间和空间的交错感。水则碑记录着历史的潮涨潮落,三十多年的早餐店热气依旧氤氲,电玩少年与咖啡店白领擦肩而过。“迎凤街”不长,迎来送往的却是历史的回响,它就像老宁波的生活剧场,“藏”在缱绻的时光中,老宅新居肩并肩,传统现代一锅烩,不经意间就炖出了迎凤街的独特味道。

2025-07-16 ——迎凤街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4603.html 1 3 去有“凤”的地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