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火淬炼间

续写千年釉色传奇

邬彬旭的紫金釉陶器作品。

邬彬旭正在吹釉。

在奉化西坞庙后周村的竹影深处,“邬陶工坊”的烟囱正飘起袅袅青烟。邬彬旭俯身在拉坯机前,指尖轻触旋转的陶泥,随着手腕灵活翻转,一只茶杯的雏形渐渐浮现。

窗外,绵绵细雨浸润着竹林;屋内,茶盏正在邬彬旭的掌心绽放着光芒——这位与泥土相伴半生的匠人,用十年光阴,将家乡的紫金矿土,淬炼成了惊艳时光的非遗瑰宝。

泥土里的童年回响,唤醒沉睡的匠心

西坞的山水,是邬彬旭生命最初的底色。幼时,父亲在砖窑劳作,母亲在泥坯间忙碌,潮湿的泥土气息、窑火炙烤的温度,早已融入他的血脉。每当烦恼袭上心头,他总爱抓起一团泥巴,任其在掌心肆意延展,“那时候就觉得,泥土像有魔法,能把所有焦虑都揉碎。”这份与泥土天然的亲近,在他心底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大学毕业后,邬彬旭投身户外用具工厂经营,却在商海沉浮中逐渐迷失。2015年的一个午后,他陪女儿走进陶艺店,看着女儿专注玩泥巴的模样,尘封的童年记忆瞬间被唤醒。彼时,他正深陷工厂经营困境,妻子又因病住院,双重重压下,他毅然做出决定:“人生应该为热爱而活。”

景德镇的两年学艺时光,是邬彬旭与泥土的重逢之旅。凭借自幼积累的手感和美术专业功底,他迅速掌握了拉坯、修坯的精髓。“当双手重新沾满陶泥时,我才真正找回自己。”邬彬旭说。2018年返乡时,他被庙后周村丰富的紫金矿土吸引,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心中萌发——复兴沉寂的紫金釉陶器技艺。

三年沉淀,窑火淬炼出时光的馈赠

紫金釉,又名酱釉、缸釉,因其“紫中带金,金中夹紫”的独特釉色,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邬彬旭每每见到老辈人用的紫金土盐罐,就被那层历经岁月仍然锃亮的釉面吸引:盐罐盛着粗盐,釉面却毫无受侵蚀的痕迹,反而在摩挲中透出温润的光。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冲击,这项传统技艺逐渐凋零。邬彬旭决心让家乡的泥土重焕光彩,却没想到,等待他的是一场与时间的漫长博弈。“光是制备釉粉,就需要三年沉淀。”邬彬旭说,紫金矿石粉碎后,需在清水中自然腐蚀,让矿物质充分交融。缸底的矿粉呈深褐色,捞起时黏在指尖,像握着一捧凝固的古铜时光。

烧制过程更是充满挑战,窑内温度、湿度的细微差异,都会导致成品天差地别。“前期开窑就像开盲盒,失败的作品堆成小山,我却越挫越勇。”邬彬旭笑着说,眼中闪烁着执着的光芒。

上千次试验,无数个不眠之夜,他终于摸清了紫金矿土的“脾气”。当第一窑完美的紫金釉茶具出窑时,釉面乌润亮泽,在阳光下折射出绚丽的紫金光晕。2024年,紫金釉陶器烧制技艺被列入宁波市级非遗名录,这份荣誉,是岁月对坚守者的最好褒奖。

非遗赋能乡村,让传统焕发新生机

成为非遗传承人后,邬彬旭没有满足于个人技艺的精进,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非遗不该是束之高阁的展品,而应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他受聘担任庙后周村乡村CEO和文化特派员,开启了打造“非遗村”的探索之路。

邬彬旭改造废弃厂房,建成非遗体验基地;联动全区非遗传承人,引入王妈汤圆、阿国生煎、糖画等9个非遗项目;开发非遗文旅产品,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接轨。每逢节假日,工坊里人头攒动,游客们亲手体验拉坯、上釉,感受泥土的温度;非遗市集上,紫金釉陶器与传统美食相映成趣,千年窑火与人间烟火在此交融。

“非遗传承不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是一群人的奔赴。”这是邬彬旭经常说的一句话。如今,庙后周村已从寂静古村变身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吸引而来,加入到非遗传承的行列。

竹林沙沙作响,窑火依旧炽热。邬彬旭站在窑炉前,看着跳动的火苗映红陶坯。“我希望有一天,紫金釉陶器能走进千家万户,让这份来自家乡泥土的温度,温暖更多人的生活。我更希望非遗技艺能融入乡村振兴,让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匠心,照亮传统与未来的交融之路。”他说。

记者 张贻富 见习记者 徐嘉胤/文

记者 蒋晗炘/摄

2025-07-03 续写千年釉色传奇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2257.html 1 3 泥火淬炼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