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不法分子以“养老服务”为幌子实施诈骗的案件高发,严重侵害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近日,民生银行宁波某网点迎来一位65岁的退休教师张先生,他要求提前支取未到期的20万元大额存单,并坚持将资金转入某“养老产业投资公司”项下的个人账户,以购买所谓的“养老社区理财项目”。
服务经理发现情况异常,在进一步了解后得知,原来张先生在社区广场散步时,被一名自称“养老规划师”的年轻人小刘搭讪。小刘以“国家扶持养老产业”为名,向张先生推荐了一款年化收益率8%的“银发无忧”理财计划,宣称项目由知名企业担保,不仅保本保息,还能享受未来养老社区入住优惠。为打消张先生的疑虑,小刘还邀请他参加“客户答谢会”,现场赠送价值千元的保健产品,并安排“项目总监”为张先生展示了“政府批文”“成功案例”宣传视频。在连续三个月收到“体验金”利息后,张先生对此深信不疑,准备购买这款高息理财。
银行工作人员通过核查张先生提供的企业信息发现,该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且经营范围不包含金融业务。同时,张先生计划汇款的账户为个人账户,与宣传的“对公监管账户”不符。银行工作人员随即启动老年人金融保护预案,向张先生讲解反诈宣传片中相同套路的诈骗案例,协助拨打96110反诈专线核实,并建议张先生和子女沟通,最终张先生意识到风险,及时止损。
民生银行宁波分行温馨提醒广大老年金融消费者:
一是,警惕伪造文件陷阱。老年人在进行投资理财时,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内部消息”“高收益理财产品”,避免投资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和产品。
二是,认清“感情攻势”套路。通过赠送礼品、组织旅游、认干亲等手段获取信任是常见伎俩,老年金融消费者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承诺和推销,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
三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在日常生活中,不随意向他人透露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温馨提醒,广大老年金融消费者要牢记不信虚假宣传、不贪高额回报、不向陌生账户转账,守好养老钱。
记者 徐文燕
通讯员 刘姬英 赵振炜 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