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去了趟岱山,在高亭镇石马岙村村口,见一尊石马雕像,那马儿威武雄健,昂首挺胸,后腿着地,前腿奋力伸展,似要腾空而起。
这雕像,是石马岙村的标志。该村村名的由来,源于其历史上确有石马存在。石马的主人,是南宋状元袁甫。
袁甫(1179-1257),字广微,号蒙斋,庆元府(宁波)鄞县人,出身城南袁氏。虽然长期在都城临安及各地做官,但他一直把岱山视为精神家园。不仅生前经常往来岱山,死后还一度葬于此地。袁甫曾官至正二品,故墓前享有石翁仲和石马等配置。
沧海桑田,几经沉浮,数百年后,石马被当地人重新发现,移至芦花庙中,从此芦花庙被改名为石马庙,村名也改成了石马岙村。
袁甫是个怎样的人?他和石马岙以及岱山,究竟有过怎样的关联?
1
出身四明望族 为人刚直不愿攀附
两宋时期,袁氏为四明望族,家中世代为官。
袁甫的高祖袁毂,是北宋“庆历五先生”之一王致的弟子,一个妥妥的学霸,在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开封府会试中,拔得头筹,成为会元,苏轼则是同科第二。英宗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杭州知州,袁毂为通判(副手),两人既为搭档,也是好友。
袁甫的父亲袁燮,是大哲学家陆九渊(号象山)的弟子,与沈焕、舒璘、杨简并称南宋“淳熙四先生”,为浙东四明学派代表人物,曾主讲于今南塘老街的城南书院。袁甫是袁燮的次子,史书称其“资性慧敏,刻意问学,下笔纵横千言”。
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袁甫高中状元,从此步入官场。先后担任秘书省正字、湖州通判、秘书郎、著作佐郎、徽州和衢州知州等职,“有政绩”。调至江西鄱阳为官时,他一边在学宫讲学,一边修葺了庐山白鹿洞书院,创建了贵溪象山书院。
书生意气的袁甫,却不是个做官的料。宋理宗即位后,欲提拔宁波人史嵩之为刑部尚书,不料作为同乡的袁甫竟上疏反对,结果被外放至江州、婺州。
南宋中期,地处京畿的宁波,很多读书人步入朝堂,以致出现了“满朝朱紫贵,尽是四明人”的现象。袁甫却不擅长利用这层关系,为自己加官晋爵。主和派史弥远把持朝政二十六年,作为主战派的袁甫因“道不同”对其敬而远之。史弥远死后,朝廷决定起用另一个宁波人郑清之为宰相,作为郑清之姻亲的袁甫,又持反对态度。
晚年的袁甫,无意于功名,即使朝廷多次征召,亦屡屡推辞。他将精力集中在著书、讲学上,那段时间,他频频往来昌国(今舟山定海)、岱山,并与岱山籍进士徐愿、朱介成为至交。
嘉熙三年(1239年),袁甫被起用为兵部侍郎、给事中、国子祭酒,次年任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数年后当宋理宗欲任命他为宰相时,袁甫病故。
2
一生成就卓著 任上做了很多好事
袁甫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也在任上留下良好的口碑。
首先他是个学者。作为大学问家袁燮的公子、理学大家陆九渊的再传弟子、“慈湖先生”杨简的弟子、南宋状元,袁甫的才华毋庸置疑。他留下了《蒙斋集》四十卷,以及《国史经籍志》《孝说》《孟子解》《江东荒政录》《防拓录》《乐事录》《宋史本传》《蒙斋中庸讲义》等著作。他对陆氏理学的继承和延展,对明代阳明心学具有启发意义。他的经世致用思想,成为后世浙东学派的思想根基。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在《鲒崎亭集》中,这样评价他的前辈同乡袁甫:“吾乡由南宋以暨于今,七百余年以来,独广微先生长在人耳目,虽村老学究,罔不敛容肃拜。以为是淳熙正学之宗子,嘉定之人师也。”
今人张如安先生在《鄞县望族》(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中,称袁甫是“甬上名气最响亮的一位状元”。
其次,袁甫是个实干家、慈善家。
他向朝廷主张以民为本,兴利除弊,藏富于民。在地方任上,他勤勉工作。担任湖州通判期间,特设婴儿局,收养孤儿;在鄱阳,创建医院,治病救人;在徽州,崇教化,建学校;在衢州,兴修水利,赈恤灾民,想方设法减免百姓赋税。
每到一地,他都为当地做了不少好事。后世称其“所至兴利除害,在朝劘切权贵,抗论不阿”。
家乡人民也给予袁甫很高的评价,称其“在家庭则孝友,处乡党则信睦,莅官则坚公廉之操,立朝则崇正直之风”。
据宝庆《四明志》记载,宁波罗城内鉴桥下(今海曙区白衣巷一带),曾有一座状元坊,即为表彰袁甫而建。
3
曾在岱山传道 留下崇文重教理念
舟山的众多地方志中都明确记载,袁燮和袁甫父子曾经来过定海和岱山,袁甫还在岱山生活过较长一段时间,传道授业。
民国《定海县志》在“人物”之“游寓”中写道:“袁甫,鄞人,与父燮尝往来昌国(定海)。”
清末民初岱山人汤浚编纂的《岱山镇志》称:“燮尝往来于昌国。甫居岱山久,学者多从之游,故燮与甫并祠于昌国乡贤。甫墓在岱山梁家桥西,或云在鄞。”
明代天启《舟山志》则谓“袁状元墓有二,一在岱山梁家桥之西,一在城东二十里陈家岙之南”。该志又云,袁甫“卒,归榇(棺材),窆(葬)于岱山南岙之原。后姻家应翼孙辈更营冢于富都乡之陈岙,欲徙公蜕玉其间,不果。而里人尚指为袁状元墓云……寻徙于鄞之姜山”。
清康熙《定海县志》沿用了天启《舟山志》的说法,不过康熙志认为,袁甫墓只有一座,即在岱山梁家桥西。清光绪《定海厅志》则称,“燮墓在城东陈家岙南,甫墓在岱山梁家桥西;或云燮、甫墓并在鄞,未可知也”。
梳理这些方志及近年岱山当地的一些研究,大致可以得出结论,袁甫去世后一度葬在岱山梁家桥西,即今石马岙村的位置。后来,他的家人和学生将墓迁至鄞县姜山。而陈家岙南那座墓的主人,基本可以确定不是袁甫,至于是不是袁燮的,也已不得而知。
有意思的是,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萧山人於首岱和於肇岱兄弟迁居岱山今石马岙一带。也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兄弟俩的名字中都有个“岱”字。因为善于经营,於家不断壮大,成为大户。
后来於家人在此掘获一匹石马,遂将石马搬到附近庙中,称该庙为石马庙,石马岙村也由此得名。后经考证,这匹石马曾是袁甫墓道边的神兽,当初迁墓时因太过沉重而未被带走,所以留了下来。这一说法已被载入《岱山镇志》。
到雍正时期,於氏已成为当地望族。道光年间,族中出了一位武举人於九皋(於式鹤),“长身鹤立,臂力过人,且兼通文墨”,石马岙村也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秀才村。
如今石马岙村长凳弄25号的於九皋举人府门楣上,尚存“武魁”一匾,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由浙江巡抚梁宝常题写。武举老爷曾经居住的老屋里,他练武用过的石磴子还在,依稀散发着旧日主人的气息。
数百年来,岱山石马岙村之所以人杰地灵,或与袁甫在此崇文重教的实践不无关系。记者 楼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