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与疾病交手的战场上,他们以“绝活”为刃,以仁心为盾,将高超技术淬炼成百姓触手可及的健康守护,让疑难重症化险为夷,助康复之路提速减痛。本系列将带您走近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这些“匠心”医者,看他们如何在患者的生命褶皱里镌刻希望。
咽旁间隙是位于人体颈部深处的一个潜在组织间隙,像一个隐秘的“通道”和“缓冲区”,包裹着重要的血管、神经和腺体,是咽喉区域的关键结构之一。由于层次较深、涉及重要结构甚多,治疗时往往难以“施展拳脚”,过程中可能对正常组织造成较大损伤。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类患者有了更佳选择。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张秀强主任医师尤其擅长内镜下头颈部肿瘤的高难度切除手术,为患者解决“卡脖子”痛苦。
肿瘤占据咽喉
“半壁以上江山”
近日,53岁的朱女士(化姓)吞咽时常有异物感,睡觉时憋气感明显。她发现左侧颌下方有一处鸡蛋大小的隆起。朱女士确诊患“咽旁间隙肿瘤”,且瘤体巨大,十分罕见。多位医生建议从脖子这里入路手术,须切开5到8厘米的口子,逐层翻开皮瓣、分离组织,再把深部的肿瘤“挖”出来。辗转多家医院后,她慕名找到张秀强医生。
“肿瘤直径达到6厘米,使颈部组织结构移位明显,并挤占了咽喉1/2-2/3的空间,导致咽腔通气道极为狭窄,更与颈动脉鞘紧密粘连,肿瘤后壁是颈部大动脉和重要神经。”张秀强指着三维重建影像介绍,“肿瘤所在的咽旁间隙是公认的高难度手术区,瘤体巨大,组织形变明显,须仔细制定手术方案。”
传统颈外入路手术须切开、牵引颈部深层肌肉,途经密布的血管与神经,创伤大且风险高。肿瘤向咽腔凸出的特点,恰恰为口内镜微创手术创造了契机。经过多学科会诊,张秀强团队果断摒弃传统开放术式,选择经口内镜手术。
“分层剥洋葱”式
打通生命通道
手术室内,张秀强操控着细长的内镜器械,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微雕”。
经口置入内镜后,首先见到的是患者因肿瘤挤压而重度狭窄的口咽腔。随着钨针电刀划开黏膜,等离子刀切开肌肉、去除多余脂肪后,肿瘤占据整个视野。
面对庞大致密的瘤体,团队采用"分层剥洋葱"策略:先用等离子刀在肿瘤表面“开窗”,取样送检后再逐步切吸内容物,使瘤体体积缩小六成。在近颈动脉区,张秀强的操作精确到毫厘之间——左手持内镜精准定位,右手以等离子刀轻柔推开血管鞘,精准离断瘤体边界组织,将肿瘤从动脉壁上完整剥离。术中出血不到20毫升。而采用传统术式的话,术中出血一般不少于200毫升。
术后第一天,朱女士惊喜地说:“本以为会留长疤,没想到一点疤痕也没有。”第六天,她顺利出院。
让朱女士感动的是,原本术后要在口内插一周左右的引流管,相当痛苦。医生却创新地把引流管引到鼻腔,让她舒适很多,且第三天就拔除了。
从“开门打扫”
到透过“钥匙孔”作业
张秀强已深耕耳鼻喉头颈外科20年,尤其对头颈肿瘤有独到见解。近年来,他和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创伤小、恢复快的前沿内镜微创治疗。内镜下微创治疗头颈部肿瘤,主要有四方面优势。
第一,降低创伤,开启“无痕时代”。可以通过自然腔道建立手术通道,避免大量分离、牵引组织,大大缩短手术路径,减少术中损伤,且无须颈部皮肤大切口,不留瘢痕。
第二,光学放大,可清晰呈现直径只有发丝粗的微小血管、神经纤维,让医生在“生命禁区”实现毫米级精准。
第三,三维立体操作,突破解剖限制。精密器械可以在狭小空间内灵活转向,配合各类角度镜可以多角度观察术区,消除传统术式的视野盲区。
第四,损伤可控,加速康复进程。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疼痛评分亦大大降低,康复进程加快。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正进入‘超级微创’时代。”张秀强打比方说,传统手术像打开房门清扫房间,内镜技术则是透过钥匙孔精细作业,可以让患者以最小的代价重获新生。2024年,该科室完成了1200多例头颈部肿瘤手术,微创手术的比例在不断提升。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曹宇杰 庞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