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度摘下“全国文明城市”桂冠的宁波,再结道德建设新硕果——宁波市鄞州区东柳街道专职人民调解员潘明杰获评全国道德模范。这也是继俞复玲、陈淑芳、周秀芳、竺士杰、崔译文后,宁波的第六位全国道德模范。
道德模范如火种,以个体善举点燃群体“向上向善”的共识;如灯塔,融入城市发展底色,指引文明创建向更高水平迈进。
人人皆可最美
道德不是高不可攀的圣坛,而是凡人善举的涓滴成河。宁波的六位全国道德模范都是从平凡的岗位上走来,印证了“从土壤里开出花”的朴素真理。
社区里,面对设施老化、矛盾频发等顽疾,扎根基层二十余年的“小巷总理”俞复玲迎难而上,创新“365社区服务工作法”, 变“问题社区”为全国文明社区典范。
田埂边,立志要“永攀世界兽医高峰”的“鹅博士”陈淑芳通过大白鹅养殖,帮助本地养殖户致富,还在全国18个省建立白鹅养殖外延基地,带动当地农户共富。
讲台下,“支教奶奶”周秀芳奔波在宁波与湖南、贵州之间,以“一个人”的支教为起点,在捐资助学、劳动力转移、产业发展等领域践行公益,带动“一座城”的善举。
驾驶舱里,“大国工匠”竺士杰潜心钻研桥吊技艺,自创“竺士杰桥吊操作法”,创造每小时起吊185个自然箱的世界纪录,大幅提升港口作业效率。
校园中,“挡刀女孩”崔译文面对歹徒,挺身而出,用柔弱的身躯护住同学,让“见义勇为”四个字在那一刻具象化,成为青少年心中的榜样。
调解室里,“老娘舅”潘明杰十余年如一日践行“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以“老潘警调三十六计”成功调解3000余件案件,化解百余件疑难陈案,调解成功率近100%,且零反复、零投诉。
他们是父亲或母亲、是同事、是邻里……以平凡的身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道德建设是全民可参与的生活方式,“人人可最美”是城市的共识。
润德贵在润心
宁波为何会出现那么多的全国道德模范?
“宁波的好人太多,优秀人物层出不穷,是必然的。”周秀芳对此最有发言权。
在支教、助学、扶贫的道路上,“光靠我一个人,肯定建不起那么多学校,帮不到那么多人。”周秀芳坦言,“是我的学生、我的同事、我的亲朋好友,还有很多我至今叫不出名字的好心人伸出了援手。”
更让她动容的是,有的家庭本身并不富裕,但一听说要帮扶更困难的人,“等不及都来了”。
如果说好人不断涌现是宁波文明基因的厚积薄发,那么“礼遇好人”则是城市对道德价值的主动回应。
“我能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离不开单位的制度护航。”竺士杰的体会具有代表性。企业内部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人才培养、选拔、评优评先制度,让一线员工真正实现“立足岗位,成长成才”。
从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制度,到全市层面的政策设计,宁波将“好人有好报”的朴素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流程。
2013年,鄞州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出台《帮扶和礼遇身边好人实施办法》,确立十大帮扶礼遇方式;2024年,道德模范第一次纳入市委市政府领导春节慰问名单;今年3月,市文明办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宁波市道德模范关爱礼遇实施办法》,从政治、物质、精神、社会待遇等多个层面升级激励措施;同年5月,北仑区跟进出台《北仑区道德典型关爱礼遇实施办法(试行)》,将17项道德典型礼遇帮扶措施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从个体自觉到制度护航,宁波的道德建设始终在“柔性引领”和“刚性保障”中寻求平衡。当“做好事不吃亏”从民间智慧上升为制度设计,谁不愿意成为别人眼中的光?
榜样引领前行
截至今年5月,我市共有13位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奖)、123位“中国好人”,省市两级道德模范及好人数量更是不胜枚举。
道德模范和好人的影响力,如涟漪般层层扩散——
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余名学员,从俞复玲的社区治理经验中汲取养分,如今已有千余人成为业务骨干,160余人走上社区党组织书记岗位。
潘明杰的“老潘警调三十六计”被编辑成册,成了全市1.4万名专职人民调解员的“掌中宝”。而老潘的身边也出现了一群“小潘”。
还有“顺其自然”,用一封封写着化名的汇款单,托起无数困境家庭的希望;“最美拥军人物”孙嘉怿,将拥军情怀化作实际行动,帮助千余位烈士找到亲人;更有无数扎根基层的志愿者,用点滴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千万道涟漪最终汇聚成文明创建的磅礴合力。正如陈淑芳所说:“善的循环效应将带动更多人参与文明创建,形成人人争当模范的良性互动,为城市注入可持续的道德内生动力。”
斑马线前,车辆为行人停驻,已成为常态;社区楼道里,志愿者手捧热饭叩响孤寡老人的家门,已成为日常;校园角落,孩子们认真进行垃圾分类,已成为习惯……这些微如星火的注脚,是宁波摘得文明城市“七连冠”的密码。
从个体善举到群体共识,从制度保障到全民行动,宁波的道德建设之路,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
文明不是无源之水,而是需要精心培育的生态系统。全国道德模范是生态中挺拔的乔木,千万市民的日常善举是丰饶的土壤,制度设计则如同滋养生态的灌溉系统,三者共生共荣,成就了文明生态的生生不息。记者 石承承 见习记者 徐嘉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