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手术就不手术!”

这个经常“劝退”患者的科室赢得点赞

宋承军团队手术中。

跑了上海、杭州的5家大医院,他回到奉化“家门口”医院手术;一个家族中,接连4人来这个科室做肺癌根治手术……奉化区人民医院胸外科负责人宋承军主任医师说,自己和同事经常苦口婆心劝说患者“能不手术就不手术,原装的才是最好的”。恰恰是这份为患者考虑的心,让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留在当地治疗。

跑了外地5家医院

回到“家门口”治疗

“我相信宋医生的技术,更相信医生是为我考虑的。”采访当天,宋承军刚和42岁的董先生详细说明了次日的手术方案。

董先生5年前发现双侧肺结节,其中右下肺为实性结节,左上肺舌段当时为毛玻璃结节。一开始,董先生不放心在当地治疗,短短半个月内,跑了杭州、上海等地的5家医院。

“跑了一圈后,我回到宋医生的诊室。我发现,他和大医院专家的诊断一样,专业水平过硬。而且,他提的‘先随访,根据病情进展再手术’的方案我更能接受。”之后,董先生每半年复查一次。

2024年上半年,根据病情进展,他接受了左下肺切除手术,术后病理提示为浸润型肺癌。董先生对这次的手术效果满意。这次他再次入院,切除左上肺的结节。

他坦言:“5年了,和医生也相处得像朋友了。我推荐了身边不少人来这里看肺结节。大家都说,医生很实在,很为病人考虑。”

正常肺组织得以尽可能保留

日常生活几乎没受影响

“这次又过关了,太好了!”当天,36岁的二孩妈妈朱女士来复查肺结节,提示右侧3个肺结节大小、性质较半年前均基本没有变化。

朱女士回忆,4年前刚查出双侧多发肺结节的时候,如五雷轰顶。其中,左下肺和左上肺分别有直径8毫米和7毫米的结节,右肺则有3个直径5毫米的结节。

她到上海就医,有医生建议先观察,有医生建议尽快手术。比较了各种治疗方案后,她回到奉化。宋承军在审慎读片后认为,对多发肺结节应更慎重,而不是一切了之。他建议暂时不用手术,每半年复查一次。

第四次复查发现,左下肺结节的性质有所变化。宋承军建议其可以考虑手术切除并精准制定方案:左下肺结节实行肺段切除,左上肺结节按照楔形切除,右肺继续随访观察。这样,既能完整切除肿瘤,又尽可能保留健康的肺组织。

术后半个月,朱女士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生活。

她感恩地说:“医生很为我考虑。现在,我的肺功能和日常生活几乎都没有受到疾病影响。”

经常苦口婆心“劝退”患者

和省肿瘤医院同质化管理

宋承军介绍,该院心胸外科自2003年设立。目前常规开展肺癌、食管癌、纵膈肿瘤、胸腺瘤、气胸等常规胸外科手术,90%的手术以微创方式进行。尤其在肺癌治疗上,和浙江省肿瘤医院实施同质化管理。

采访中,记者也感受到了宋承军和同事们的“苦口婆心”。

12岁女孩在体检中发现左上肺一处6毫米的毛玻璃结节,父母希望尽快手术。“掏心窝子说一句,她和我孩子差不多大。你们的心情我理解,但真的不用焦虑,更不用着急手术。”医生们劝说家长,结节很可能长期不会进展的,最严重也就是原位癌。没必要着急手术,让孩子背负心理压力,还可能影响后续就业、婚姻等。每年复查一次就可以了。

75岁的朱大爷也在被再三“劝退”后,决定先不手术了。他说:“我本来想早点做了手术。医生们跟我讲,原装的是最好的,能不手术就不手术。”

……

宋承军告诉记者,严格把控手术指征,甚至不惜花大力气“劝退”急于做手术的患者,需要以过硬的专业实力为前提。2024年,该院肺结节术后病理提示为阳性率的在85%以上,在同行中处较高水平。剩下15%不到的阴性,主要分为这几类情况:患者过于焦虑;结节密度增高,风险增大;结节体积增大。他表示,团队的规范诊疗,也赢得了患者的口碑。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留在“家门口”的医院治疗或长期随访。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马碧幸

2025-05-23 这个经常“劝退”患者的科室赢得点赞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15522.html 1 3 “能不手术就不手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