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剧《宝顺轮》启航

主演苏醒为角色剃光头

演出现场。宁波市甬剧团供图

一声汽笛刺破长夜,1854年,中国人自主经营的第一艘轮船“宝顺轮”行进在浙东洋面,点燃中国近代航运业的燎原星火。

锈迹斑斑的铁锚牵动往事,这艘轮船背后,发生过多少荡气回肠的商海传奇?

昨晚,由宁波市甬剧团排演的原创剧目《宝顺轮》在宁波天然舞台首演,苏醒、张尤佳等演员领衔的青春阵容,在厚重的历史题材之外,赋予该剧一抹亮色。

甬商精神的“代言”

《宝顺轮》讲述的是清末运河漕运衰落之际,以李海定为代表的宁波商人敏锐捕捉到海运机遇,集资购船、革新护航,在动荡时局中开辟中国近代航运新纪元的故事。

剧中“宝顺轮”不仅是商船,更被赋予“民营军舰”的意义——它抵御海盗、护航粮运、抵御外侮,是民族自强的缩影。

李海定的原型,是宁波北仑李氏家族的李也亭,当初正是他在庆安会馆(北号船商会馆)提议,由商人集资购买洋人火轮,加装大炮,进行护航。

“从李海定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宁波商人的影子。面对困难,他们从不会坐以待毙,而是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他们也有一种轻松的幽默感,谈笑间联络各方,凝聚人心,有一种人格魅力。”观众茅女士表示。

据了解,《宝顺轮》曾于2024年12月在宁波试演,后听取专家意见,经过了半年打磨提升,这次正式“启航”。

剧中,李海定的“成长史”更加清晰,从意气风发的商海弄潮儿,到痛失挚爱陷入迷茫,最终蜕变为凝聚船帮力量的领航人,主角人物“起—伏—再起”的成长线贯穿全剧。

与此同时,李海定的个体生命亦被放置于时代大潮之中,宁波航运业商人的创业史隐藏在线索中,观众不仅可以看到主人公的成长,也可以感受到大变革时代宁波商人勇立潮头、锐意革新的豪情。

演员苏醒有了“后援团”

去年,甬剧演员苏醒因为在地下车库翻唱《翩翩》等歌曲,在抖音等平台“小火”了一把。利用新媒体短视频,为戏曲演员引流,已是宁波市演艺集团下属戏曲院团的共同选择。

“希望线上的流量可以反哺线下。”苏醒表示,“大家因为翻唱视频认识我,或许他们也会有兴趣来现场看一场甬剧,了解一下甬剧是个什么样的剧种……”

从现场看,苏醒的愿望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现实——

有两位从江苏赶来的戏迷,在演出前一日抵达剧场,她们拖着两个行李箱带来上百份自制的周边,包括手幅、扇子、冰箱贴,甚至还有雕刻出剧照画面的“非遗”叶雕……

“我们是苏醒老师的粉丝,在网上听过他的戏腔翻唱,非常喜欢他的嗓音声腔,这次特地过来看他的新剧。”两人表示,她们来宁波前,花费了一周时间赶制周边,希望这种自发的宣传方式可以让更多人关注苏醒,关注传统戏曲。

与她们的“行动”形成呼应的是,当天宁波天然舞台剧场大厅也布置了一些颇有意趣的金句海报和船舵装置,专供观众打卡合影。

“‘宝’别怕,往前走”“一定会‘顺’,试了再说”“掌舵未来,‘轮’到你了”等标语的互动方式令人莞尔,也起到了吸引观众驻足的效果。

主动求变锐意革新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诠释角色,苏醒专门剃了一个光头。

“剧中的李海定是晚清人物,留辫子头,戴头套相对来说比较麻烦,形象也不好看,我想天也热了,不如剔个光头,凉快一下!”苏醒风趣地说。

如果说,这是苏醒为角色做的“牺牲”,那么剧组其他人员也在二度加工时做出了不少调整。比如综合运用创作语言,借鉴话剧、舞剧等艺术表现方式,在立意、人物塑造、音乐编创、舞美设计等方面大胆革新,让舞台意境呈现一定的当代性。

在剧团负责人看来,这也是甬剧主动求变的一种方式,某种程度上与甬商精神共通——在变革中寻找认同,在传承中孕育新生。

为了与观众拉近距离,正式演出的一周前,宁波市甬剧团还在排练厅举办了一次开放日活动,吸引几十位年轻观众踊跃参与。从沉浸式观摩排练到零距离与演员交流,舞台上的“神秘感”转化为“参与感”,让观众离传统戏曲更近一步。

据了解,甬剧《宝顺轮》由宁波市演艺集团和宁波市北仑区委宣传部出品,宁波市甬剧团、北仑区人民政府戚家山街道办事处共同制作。5月21日晚,该剧还将在宁波天然舞台演出一场。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吕佳银

2025-05-21 主演苏醒为角色剃光头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15095.html 1 3 甬剧《宝顺轮》启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