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宁波市第二十七届少儿风筝比赛在奉化区尚田街道中心小学收官。来自全市38所中小学的400余名“追风少年”参加了风筝制作、放飞比赛,用传统技艺与创新巧思,共同完成了一场童趣盎然的“空中盛宴”。
风筝作为我国一项具有传统性、民族性的体育运动,1988年被纳入国家正式体育竞赛项目。这一古老的体育文化运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大放异彩,在娱乐性、竞技性、艺术性、大众性的综合作用下,日益融入大众日常社会生活,传统古老的风筝运动被人们重新认识与接纳,发展出适应现代生活的特点和风格。
当下,放风筝依然是不少市民朋友的业余休闲爱好,风筝也成为不少学校的社团课程,因为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学习制作和放飞风筝是一项动脑、动手、动腿的快乐阳光运动。
据了解,目前我市有近60所中小学已将风筝纳入校本课程。其中,以古林镇中心小学为传承基地的风筝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宁波市第二十七届少儿风筝比赛由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体育局主办,宁波市中小学生体育协会、宁波市风筝协会承办。“风筝承载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赛事通过“动手—实践—竞技”的全流程,引导学生理解非遗技艺的精妙,同时鼓励个性表达。
“虽说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但其实一年四季都可以放风筝。”宁波市风筝协会秘书长胡金伟告诉记者,宁波市少儿风筝比赛延续了27届,吸引越来越多的“追风少年”加入这项“风筝嘉年华”。
本届比赛设置传统风筝制作赛、运动风筝竞技赛、放飞现场制作赛三大板块,充分展现“传统根基”与“创意飞扬”的融合,也期待风筝技艺进一步得到传承与突破。
在传统风筝制作现场,学生们分组协作,一人手持画笔在风筝骨架上描绘斑斓图案,一人专注打磨、固定竹篾,一丝不苟地搭建风筝的“骨骼”……奉化区新城实验小学的陈泽旭同学制作了一只立体异形风筝,随着他灵巧的指尖翻飞,一个精巧的风筝骨架逐渐成形,现场响起一片赞叹声。“最难的是转折点的固定,缠线稍有偏差,风筝就无法稳定起飞。”他说。
而孩子们的创意设计更是“脑洞大开”。海曙区古林中学的章婉婷将电影《哪吒》中的角色体现在风筝之上,她表示“希望哪吒的风火轮能助我的风筝翱翔更高”;奉化区溪口镇中心小学的江姿晗则将沙燕风筝与现代艺术结合,在传统燕子形状中融入水波纹与海洋生物图案,“每一笔都是我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另外,还有“表情包风筝”“超大西瓜风筝”等新颖设计,让赛场欢笑声此起彼伏。
运动风筝比赛中,参赛选手们化身“风筝舵手”,通过精准操控将运动风筝化作“舞者”。他们手腕轻抖、线轮微转,让风筝垂直攀升、俯冲盘旋,精准的“8字飞行”“编队表演”引来观众连连惊叹。来自慈溪市宗汉锦纶初级中学的风筝团队以一套流畅的空中编队动作夺得该项比赛金奖,指导老师透露:“孩子们去年参加杭州国际风筝比赛后,在风力判断、团队配合上又有进步,展现了扎实的技艺与协作精神。”
本届比赛按年龄分为中学组、小学组两个组别,分别录取名次。经过激烈角逐,海曙区高桥镇岐阳小学获运动风筝小学组团体总分冠军,慈溪市宗汉锦纶初级中学获运动风筝中学组团体总分冠军。
个人方面,海曙区古林镇中心初级中学李安瑞获打斗风筝第一名,宁波联合实验中学段玉菲、周欣妍获硬翅风筝第一名,象山县贤庠学校小学部吴紫涵、贺艺瑶获软翅风筝第一名,海曙区古林镇中心小学徐抒蕊、泮梦琪获硬翅类风筝第一名,奉化区尚田街道中心小学罗廷婷、陈舒涵获立体类风筝第一名。
蓝天为幕,风筝为媒。这场赛事不仅是一次竞技较量,更是一场文化的对话。当传统技艺的竹篾与现代少年的创意相遇,风筝线牵引的不仅是孩子们的童趣和梦想,更是让传统体育项目焕发新生机,实现学生掌握体育美育“一生一技”“一生一艺”的教育目标。
记者 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