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一口知识一口美味”“书香换‘薯’香”的宣传标语抬头可见,800余册图书在醒目的位置摆放整齐……日前,宁波的“主题阅读餐厅”和“罗城书香专列”让阅读从图书馆走向街头巷尾,甚至钻进地铁和餐桌。这座以“书藏古今”闻名的城市,正用一场全民阅读的“软基建”,证明了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不仅取决于经济数据,更在于街头巷尾翻动书页的声响。
5月20日《光明日报》
宁波的探索值得玩味:它把阅读从“阳春白雪”变成了“家常便饭”。在传统认知里,读书是正襟危坐的事,但宁波偏偏让书籍“流落民间”——瓷器店里摆着茅盾文学奖作品,酒店大堂放着风物志,连咖啡馆的越剧背景音都成了阅读的伴奏。这种“无孔不入”的阅读生态,本质上是对城市文化基因的重构。当一座城市能把阅读场景嵌入市民的等餐、候车、逛街甚至喝咖啡的碎片时间里,书便不再是束之高阁的装饰品,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智慧,比建一百座豪华图书馆更有生命力。
更可贵的是,宁波的阅读推广带着浓浓的“人味儿”。生产线女工陈利娟领读的“潮甬读书会”,宝妈闫晓斐的“书香同行”计划,甚至“伴读奶奶”“换书大会”这些充满草根气息的创意,都在揭示一个真相:真正的全民阅读不是靠行政命令堆出来的,而是让每个普通人成为“书香传播节点”。当一位初中辍学的打工者通过读书逆袭成为全国典型,当换书大会上学生惊喜地换到心仪已久的《如果国宝会说话》,这种真实的故事比任何口号都更有说服力。阅读的魔力,正在于它能让每个人平等地获得精神突围的机会。
但宁波的实践也抛出一个更深层的命题:在短视频霸屏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推广纸质阅读?答案或许藏在那条“走读大运河”的新闻里——70名书友站在杭钢遗址锈迹斑斑的高炉下朗读《大运河》,让文字与工业遗迹碰撞出穿越时空的共鸣。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沉浸式体验,是算法推荐永远无法替代的文化仪式感。当一座城市能把阅读变成“带着书本去旅行”的集体行动,它实际上是在用书香对抗浮躁,用共读重建人与人、人与城的深层联结。
宁波的“书香革命”或许能给其他城市三点启示:其一,阅读空间不必追求高大上,但要足够“刁钻”——钻进市民的生活动线里;其二,领读者不必是名家大咖,但要有“陈利娟们”的真实感染力;其三,阅读推广不能止于借阅量的统计,而要像“换书大会”那样,制造更多“人与书相遇的惊喜时刻”。当一座城市能把阅读变成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它的文明底色自然会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