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20支烟,43岁男子突发主动脉夹层;从不体检,遗传高血压引发脑出血;血压年年偏高不重视最终引发高血压性心脏病……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叶红华提醒: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与不良习惯的增加,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正逐年上升,年轻患者也在迅速增多。
一天20支烟,他的血管“撕裂”了
“医生,我胸口这儿疼,快10天了,药也吃了,就是越来越难受……”43岁的吴先生(化名)捂着胸口走进李惠利医院急诊室。
10天前,他因“剑突下方不适”去过一次当地医院。检查结果提示血压偏高,医生开了些降压和护胃药,他便按方服药回家。可谁知,药吃了10天,疼痛却越来越剧烈。这次急诊接诊的医生警觉地注意到:持续胸痛+高血压,必须警惕大血管病变。
紧急安排的主动脉CTA检查,揭示了可怕的真相——B型主动脉夹层,简单而言就是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通过破口冲进血管壁中层,将血管撕成“真假两层”。如果撕裂继续发展,主动脉可能完全破裂。吴先生不仅有夹层,还合并肺部感染,身体状况较差。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心脏中心专家团队决定:先药物平稳控制血压和心率,再择机手术。一周后,病情稳定,他接受了胸主动脉支架植入术,成功脱离危险。
那么,到底是什么把他的血管“撕裂”了?进一步了解才发现,吴先生从不体检,也从未确诊过高血压,以为自己身体一向“没毛病”。可事实上,他就诊时的血压很高。再加上一天抽20支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加重,血管壁变得脆弱不堪。当血压突然波动,血管内膜便被“冲破”,酿成险情。
高血压是导致主动脉夹层最常见、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当血压持续升高,血流冲击使血管壁受损,一旦内膜撕裂,极可能发展为致命夹层。主动脉夹层无预警、进展快、死亡率高,而高血压又常常“悄无声息”。因此,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并控制血压,是预防夹层最有效的手段。
父母有高血压,38岁的他也“中招”了
那天傍晚,38岁的陈师傅(化名)像往常一样收工回宿舍,正准备休息,却感觉一阵头晕。他没太在意,只是躺下休息。可当工友们喊他吃饭时,却发现他意识模糊,怎么也起不来。“他眼睛半睁着,嘴里含糊地‘嗯’几声,但人已经没法说清话了。”工友们意识到不对劲,立刻拨打了120。
在医院抢救室,CT检查结果触目惊心:右侧大面积脑出血,脑中线已发生偏移——这是一个危险信号,意味着颅内压力已经对大脑结构产生压迫,随时可能引发致命的脑疝,他被紧急转送至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
可惜,陈师傅被发现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神经外科团队立即为他实施了立体定向下脑内血肿穿刺清除术,暂时稳住了病情,但他的意识与行动能力仍受损严重,目前仍在康复治疗中,连喝水、翻身都需要人照顾。
“我们年纪大了得高血压还能理解,可他才38岁,怎么也会得?” 陈师傅的母亲难以接受。医生在详细追问家族病史后得知,陈师傅的父母都在中年时期被诊断为高血压,虽一直用药控制,但并未意识到高血压的遗传风险。
“高血压不分年龄,尤其家族有病史的人,更应提高警惕。”医生介绍,研究显示若父母双方都患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风险高达46%。约60%的高血压患者都有家族史。遗传背景+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压力大)将大大提高患病概率。而很多年轻人因为“没有症状”而掉以轻心,不体检、不监测血压、忽视早期干预,最终酿成悲剧。
血压超过130/80mmHg就要引起重视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叶红华提醒:血压即使只是“略高”,也可能对血管造成持续性伤害。
很多人误以为“血压高一点没关系”或“高时吃药、低时停药”就能控制,其实这是极大的误区。血压的波动本身就会反复冲击血管内壁,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进而诱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而这些,往往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悄然发生。
高血压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头号危险因素,而心脑血管病也是居民首位死亡原因,占比近50%。那么血压多高才算危险?叶红华指出:血压120-139/80-89mmHg已经处于高值,应引起警惕,加强血压监测。非同日3次血压≥140/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应尽早采取生活干预或药物治疗。
平稳降压,从这几点做起:建议居家早晚定时测量血压,有条件者可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确诊患者应长期服药,优先选择长效降压药,以保持血压平稳达标,避免波动伤害;低盐低脂饮食,减少腌制品、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控制体重,肥胖者优先减重;坚持锻炼,推荐慢跑、快走、骑车等有氧运动;戒烟限酒,保证睡眠;缓解压力,通过兴趣、运动等方式调节情绪。
总之,血压的“沉默性杀伤”往往被低估。早发现、早干预、长期控制,才是避免心脑血管重大事件的关键。
记者 陆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