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蔚:“双剑合璧”破解复杂肿瘤

李晨蔚(左一)带领团队进行手术中。

【编者按】

在与疾病交手的战场上,他们以“绝活”为刃,以仁心为盾,将高超技术淬炼成百姓触手可及的健康守护,让疑难重症化险为夷,助康复之路提速减痛。本系列将带您走近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这些“匠心”医者,看他们如何在患者的生命褶皱里镌刻希望。

在胸外科领域,中央型肺癌等复杂肿瘤犹如“定时炸弹”——肿瘤紧邻气管、血管生长,传统手术往往面临“切不干净”或“伤肺太重”的两难困境。而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李晨蔚主任医师凭着数十年的积累和探索,以新辅助治疗+胸腔镜技术“双剑合璧”的方式,为很多中晚期肺癌患者开辟了“保功能、控复发”的突围之路。

七旬老人“重生”记:当晚期肺癌遇上“夹心饼干”疗法

2024年春,70岁的黄老伯(化姓)因咳嗽前往宁大一院就诊,经过检测后,最终确诊为肺鳞癌。

“肿瘤长在肺门中央,包裹着支气管和血管,直接手术很可能切不干净,还得摘掉整个左肺。”负责为黄老伯治疗的李晨蔚主任医师回忆道,考虑到老人的肿瘤临床分期偏晚、体积较大、位置特殊,他迅速邀请了影像科、肿瘤放化疗科等科室专家会诊,一起制定了适合老人的治疗方案:先尝试用新辅助治疗“缩瘤”,如果成功,再通过胸腔镜微创手术“切瘤”,术后继续进行辅助治疗。这种疗法也被形象地称为“夹心饼干”疗法。

“新辅助治疗就像给肿瘤‘瘦身’,把原本紧紧裹住血管的肿瘤退缩开,既减少转移风险,又为后面的保肺手术创造条件。”李晨蔚解释。

令黄老伯一家庆幸的是,在3个周期的新辅助治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结束后,检查结果显示老人的肿瘤明显退缩,肿大的淋巴结也明显缩小。手术的机会终于到来!经过充分准备,李晨蔚带领团队为黄老伯实施了“单孔胸腔镜下左肺上叶支气管袖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

在3公分左右的一个切口里,4把手术器械忙碌而有序地“舞动”,将肿瘤及其附近的一段支气管精准切除,再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缝线吻合切断的支气管两端。通过李晨蔚团队2个半小时的努力,手术在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肺组织的宗旨下顺利完成。术后病理显示,肺组织和淋巴结中均未发现癌细胞,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此后黄老伯一直通过免疫治疗维持至今,未出现明显并发症,近期复查也未出现肿瘤复发转移。

“两条腿走路”的技术修炼:“绣花功夫”和MDT缺一不可

像黄老伯这样的案例,正是李晨蔚团队擅长的“复杂肿瘤缩瘤后胸腔镜切除术”的典型。该技术有两大挑战:缩瘤需对患者进行非常全面而细致的评估,然后制定个性化新辅助治疗方案;胸腔镜手术则堪比绣花活儿,其中单孔胸腔镜下的袖状切除、血管重建等精细操作,更是堪称“胸腔镜手术的珠穆朗玛峰”。

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李晨蔚的高超技术基于30年的深厚沉淀。“我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工作的,起初做的是开放性手术,切口长达20公分,医生双手深入胸腔操作。2000年,我开始接触胸腔镜技术,那时这一技术才刚刚兴起,得益于在开放手术中积累的解剖功底,我从三孔、两孔逐步探索,到2010年已能做单孔胸腔镜手术,到现在为止单孔手术已经不知道做了多少了。”

如今,李晨蔚带领团队每年要做千余台胸腔镜微创手术,其中不乏复杂缩瘤后手术。不过,对于复杂肿瘤的治疗,他深知个人技术只是克“瘤”制胜的其中一环,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环在于多学科协作(MDT)。“‘单科作战’肯定不行,因为每名患者的肿瘤性质、身体状况都不同,必须集合呼吸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科室的专家,在指南框架下合力制定个性化方案。”

“多学科协作还教会我们‘换位思考’。”李晨蔚说,放疗科对肿瘤退缩规律的分析,病理科对肿瘤分子分型的解读等都有助于胸外科医生形成“全链条诊疗”思维,让团队在面对新辅助治疗中难以退缩的肿瘤时,能及时调整策略,争取为手术创造更好的条件。记者 王颖 通讯员 庞赟

2025-05-21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15079.html 1 3 李晨蔚:“双剑合璧”破解复杂肿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