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上的晨露未干,斗笠下的笔尖已蘸满山光。1613年的那个清晨,当徐霞客在宁海驿道写下“人意山光,俱有喜态”时,一粒文旅融合的种子悄然埋进浙东土壤。400年后,这颗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2025年“5·19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重回宁波宁海,而这,不仅只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回归。
开篇之地,何以再成焦点?
2001年,宁海人做了一件看似“浪漫”的事——倡议将《徐霞客游记》开篇日设为“中国旅游日”。
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场长达10年的文化苦旅。2002年,首届徐霞客开游节在宁海启幕;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宁海成为首届主会场;2025年,当第15届中国旅游日主会场重回宁海,这座小城已从“倡议者”蜕变为“实践者”——2024年徐霞客开游节期间,宁海接待游客61万人次,带动消费7.28亿元,让“以节兴旅”从愿景照进现实。
而2025年的回归,更被赋予“锦绣山河,美好旅程”的主题,旨在通过全域联动、科技赋能、惠民共享,展现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为迎接2025年“中国旅游日”,宁波精心策划“中国旅游,宁波开篇——跟着霞客游宁波”主题活动,从5月8日起,以“一城十二景,一日一风华”为主题,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场景和“商、养、学、闲、奇、情”新六要素,开展持续12天的城市嘉年华,充分展现当地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旅游发展成果。据了解,宁波累计推出主题日、主题周、主题月、主题季四大系列近千场活动。
从单点打卡,到全域联动
2025年,第15个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回归宁波,回到它的发祥地——宁波宁海。这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更是一场文旅发展逻辑的升级:从“单点打卡”到“全域联动”,宁波正以“枕山面海、拥江揽湖”的空间格局,努力书写中国式旅游现代化的新样本。
宁波的文旅进阶,始于一场系统性变革。以“全域大景区”为蓝图,城市空间被重新解构——重点打造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翠屏山中央公园等八大区块,培育都市游、乡村游、工业游、海洋游、名人游等十大游径,结合文化、文明、文旅“三文”品牌塑造,整体谋划、全域联动,全新策划、全年开展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
这种布局并非简单拼图:推动慈城古县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松兰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乡村旅游个性化、品质化、集聚化转型发展……用“微改造、精提升”的绣花功夫,进一步提升旅游设施服务品质。
同时,多种新业态蓬勃发展。去年以来,推出三江口至东钱湖水上专用航线、IPN渔轮厂等消费新空间,建成三江六岸夜经济示范带一期,全年举办明星演唱会、海上音乐会、森林音乐季等万人规模大型音乐活动近40场,演艺经济爆发式增长。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际范”的塑造。随着今年,浙江省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办公室发布《浙江省入境旅游“125”跃升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打造杭州、宁波、温州、义乌入境旅游4极城市,打造一批入境旅游特色城市、小镇和社区。Reddit上的热议、携程口碑榜的加持,让这座“来了就欢喜”的城市全球能见度持续攀升。
旅游经济的“双向奔赴”
“宠客”政策是本届“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的另一关键词。
宁波文旅部门发放了1290万元文旅消费券,还联合携程旅行、滴滴出行、飞猪旅行、美团等4家国内知名OTA平台,追加4000万元让利,串联“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5月19日当天,全市83家A级景区免费开放,82家博物馆打破周一闭馆惯例,以“全域旅游综合保险”护航游客体验。这些举措,既激活了消费潜力,亦体现了“旅游为民”的初心。
当日,宁海前童古镇举办长桌宴,高朋满座;象山影视城的人气用三个词形容,就是“约满”“人满”“体验满满”;宁波达人村的这个“中国旅游日”,游客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120%,“周一从来没这么忙过,称得上‘史上最火周一’。”有关负责人说。
况且免门票并不意味着景区的单向输出。“今年‘中国旅游日’,我们通过提供多种增值服务,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游玩体验,还实现了景区餐饮销售的显著增长,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文旅消费生态。”宁波达人村景区负责人表示。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文旅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联动。截至目前,全市A级景区村1322个,覆盖率为62%,其中金3A景区村10家;景区城10个,景区镇120个;认定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29家、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区6家,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村46家,创建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区3家;创建农旅融合式“共富工坊”225家,吸纳就业人数7951人(其中低收入农户801人),人均增加月收入2493元,村集体年均增收3132万余元。
“山河即人,人即山河”
当沉浸式情景剧《山河行歌》的旋律在宁海西门城楼畔响起,这场跨越400年的对话有了新的注脚:徐霞客当年歇脚时摩挲过的青石墙,如今正倒映着AR技术投射的星河;他笔下的“喜态”山水,已成为村民庭院里的共富工坊。
主会场活动的回归,恰似一个意味深长的闭环。舞台上,身着粗布短衫的“徐霞客”与当代青年并肩,以诗词吟诵串联起浙、苏、皖、赣等地的山河画卷。情境舞蹈翻涌着钱塘潮信,武术招式勾勒着黄山云海,民族合唱回荡着漓江渔火——这场以重走“霞客之路”为脉络的展演,恰是宁波宁海从“中国旅游日”倡议者蜕变为实践者的生动注脚。
400年前那场孤篇远行,如今已化作全域联动的山河协奏。宁波正在用“绣花功夫”解答文旅产业的永恒之问:如何让青石板上的草鞋痕,化作老百姓的共富路;如何将墨香里的惊鸿笔,写成新时代的民生答卷。或许,这正是“中国旅游日”回归发祥地的深意。
记者 谢舒奕/文 崔引/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