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的第一缕光穿透天台山脉的云霭,当潺潺溪流声在耳畔渐次清晰,四百年前的宁海西门在数字技术的魔法中苏醒——
5月19日上午,一场跨越时空的“山河对话”在宁波宁海震撼启幕,沉浸式情景剧《山河行歌》以科技为笔、山河为卷,将徐霞客“以身壮游”的传奇娓娓道来。
原创情景剧震撼首演
记者了解到,《山河行歌》是一部以“山河即人,人即山河”为主题的情景剧,总时长约15分钟。由宁波市演艺集团旗下的歌舞剧院、话剧团、越剧团等专业演艺团队约150人共同打造。
现场,以“徐霞客”与现代青年携手踏上重走“霞客之路”的旅程为主线脉络。通过途经路上历史文化名人的诗词吟诵对各省市(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西、云南、河南、陕西等)自然景观、人文魅力、民俗风貌进行活态艺术化展示,同时结合情境舞蹈、武术演绎、民族合唱、诗词新唱等形式,呈现中华山河大美。
同时,节目设置上打破时空,穿越百年,让徐霞客重回原点,从宁海再看“山河”。此时的“山河”已非当年,而是一个人民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新时代。
张晓龙儒雅演绎“游圣”
在《山河行歌》中,徐霞客的扮演者张晓龙成为整部剧的灵魂人物。他以温润儒雅的气质、沉稳从容的表演,塑造了一个既有学者风骨又有行者豪情的徐霞客形象。
记者注意到,张晓龙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和台词处理,展现了他对山河的深情与对学问的执着。
在西安遇见刘禹锡时,他拾起一朵牡丹细细端详,眼神中既有地理学家的严谨,又有文人的诗意;在漓江畔听壮歌时,他闭目微笑,仿佛与山水融为一体;而在泰山之巅与杜甫对谈时,他吟诵“秦汉明月照今人”,衣袖翻飞间尽显豪迈与虔诚。
最令人动容的是终场一幕,当张晓龙说出“人人皆可为霞客”时,他的眼神坚定而温暖,既是对现代青年的期许,也是对观众的召唤。这一演绎打破了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让“徐霞客”不再是教科书里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山河知音”。
让山河故事永续流传
《山河行歌》的成功演出,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力,更在于它对“文旅融合”的深刻探索。这部剧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历史复刻或景观展示上,而是通过“古今对话”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与当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传统的历史剧往往依赖台词和表演传递信息,而《山河行歌》则通过多感官沉浸——视觉、听觉、嗅觉甚至触觉——让观众真正“走进”历史。这种体验式的文化传播,比教科书式的讲述更具感染力。
徐霞客与李白、杜甫、苏轼等诗人的互动,不仅是剧情需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串联。当现代青年在剧中惊叹“原来宁波的‘书藏古今’从这里开始”时,观众也会自然而然地思考:我们脚下的土地,曾有过怎样的故事?
当下的旅游,早已不再满足于“打卡拍照”,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山河行歌》提供了一种可能——让游客在行走山河时,也能像徐霞客一样,去发现、记录、思考。
记者手记
《山河行歌》的首演,不仅是一场成功的演出,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
它让我们看到,历史可以如此生动,山河可以如此亲近。当终场时全体演员齐诵“江山如此多娇”,观众席中有人热泪盈眶——因为这不仅是对徐霞客的致敬,更是对中华山河的礼赞。
四百年光阴流转,徐霞客的草鞋变成了我们的登山鞋,他的油纸伞变成了智能手机,但那份对山河的赤诚从未改变。
离场时,听到有年轻观众哼着剧中的旋律——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新一代人心中生根发芽。这场沉浸式的山河行歌,才刚刚开始。
记者 谢舒奕 袁先鸣/文
蒋晗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