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块肉”飘香传孝道

宁波这老底子的银龄仪式感太赞啦!

金桥花园社区志愿者为王阿姨夫妇送六十六块肉。

一封平安家书一份吉祥六十六块肉。

“合悦YI家服务车”发车,为132位老人奉上流动的寿宴。

“社区的六十六块肉,味道好得不得了!今年社区活动越来越丰富,我们老年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5月15日,在国际家庭日这个充满温情的日子里,由金桥花园社区、同欣社区、殷家社区、潘火桥社区和东莺社区组成的“合悦YI家”社群联盟,开展了“六六大顺·孝满潘火”潘火街道平安鄞州文化宣传系列活动,给辖区132位66岁的老人举办了一场定制“寿礼”,用宁波老底子的仪式感给老人们送上祝福。

“六十六块肉”是宁波流传数百年的敬老习俗,相传能为老人消灾祈福。按传统习俗,六十六块肉需由女儿亲手烹制:精选五花肉切成拇指大小的方块,经文火慢炖至酥软入味,配以糯米饭、龙头烤、整葱、红枣与花生,再从窗户悄然递入。糯米象征血脉相连,龙头烤寓意吉祥安康,青葱代表长寿,红枣花生纳吉呈祥,整套食俗以质朴的食材,传递着晚辈对长辈最深沉的眷念。

纤源坊共富工坊的志愿者们凌晨4点就在老年食堂开始张罗了。选的是最好的五花肉,烹制的红烧肉被精心装盘。为了原汁原味地还原老底子的风俗,网格志愿者寻找合适的竹篮,购买花边大碗,希望给老人们留下最难忘的仪式感。

前期准备中,殷家社区发挥“书香”特长,精心准备了“一封平安家书”。信笺上,社工“女儿”们娓娓道来:既有居家防火反诈的贴心提示,又包含季节养生知识,更寄托着“游子未归,社区代行孝道”的温暖牵挂。

为精准落实这场“流动的寿宴”,5个社区提前一周启动“网格化+大数据”双轨排查,通过实地走访与信息平台联动,建立精准服务台账。同欣社区党支部书记朱洪介绍:“我们创新‘双向选择机制’,既充分尊重老人意愿,又综合考量实际需求,最终确定首批132位服务对象。”这份带着温度的名单,见证着基层治理的温度。

当天,印有“合悦YI家服务车”字样的橙色三轮货车缓缓驶出祠堂。这辆经过特殊改装的流动服务车,似一座移动的文化驿站,载着老人们的期待驶向各个社区。驾驶员是来自东莺社区“长缨”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戎世清,他说这次任务重大,车上承载的是社区对老年人的关心关爱。

宫晓燕来自安徽,已在宁波生活多年。她说,在她的老家也有类似六十六块肉的风俗,老人过66岁生日时,小辈要切六十六块肉丁,女儿还要蒸六十六个小馒头,老人如果一次吃完,就能平安跨过66岁这个坎。“社区太有心了,给我们一起做寿,这六十六块肉都是美好的祝福。”宫晓燕尝了一口红烧肉,直夸“入味”。

有现场品尝的,还有志愿者上门送“肉”的。“我和老伴今年刚好都66岁,前两天我还和老头子说,66岁要吃六十六块肉。没想到,今天社区就送来了。太开心了,社区这些孩子比我们家孩子想的还要周到……”家住金桥花园社区26幢的王阿姨拉住送“肉”志愿者的手,激动得不愿放开。

当天8点半,车辆准时停靠在潘火桥小区,王美珍老人从窗口接过沉甸甸的竹篮,眼中泛起泪光:“三个儿女都在外地工作,没想到社区人员比亲闺女还周到。”退伍残疾军人张信兆老人尝过肉后感慨道:“这肉炖得跟我当兵时候吃的一个味!这肉皮颤动的样子,和当年灶膛煨出来的不相上下。”在殷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琥珀色的肉汁浸润着粒粒分明的糯米,咸香的龙头烤与翠绿的葱段相映成趣,老人们围坐品味的不仅是传统美食,更是跨越时空的亲情对话。

“以前总觉得传统习俗传承难,现在发现只要用心就能找到新载体。”金桥花园社区社工徐巧巧望着热气腾腾的寿宴场景感慨道。这场文化与服务的创新实践,不仅让孝道文化在当代社会找到新的承载形式,更构建起“党建引领、社群共治、文化赋能”的立体养老服务体系。

记者 王悦宁

通讯员 胡祎妮 朗椰飒 胡楚

2025-05-17 宁波这老底子的银龄仪式感太赞啦!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14377.html 1 3 “六十六块肉”飘香传孝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