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健康而行”,这不仅是万千精神疾病患者与家属的殷切期盼,更是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深耕精神健康领域的初心写照。作为医院重点打造的十大护理品牌之一,普通精神科精心培育的“心・健康”护理品牌,由60名专业护士匠心打造。这支团队以温暖为光,用细致关怀驱散患者心头阴霾;以专业为盾,通过系统护理方案守护精神家园的安宁。在日复一日的临床实践中,“心・健康”品牌将人文关怀与专业技能深度融合,为患者点亮康复希望,成为康宁医院践行精神健康服务使命的闪亮名片。一年来,科室共收到68面锦旗和156封感谢信。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前夕,记者来到病区,听患者们讲述他们如何被南丁格尔们守护、赋能、疗愈。
卷轴感谢信让老护理“泪目”
“1+10”护理品牌让患者真切受益
该院护理部主任杨宝琴小心翼翼从抽屉里拿出一份卷轴,展开有一米多长。卷轴顶端,偌大的一个“赞”字格外显眼。信是普通精神科三区的一位休养员(患者)写的,主题是点赞病区护士长叶华云,称她搀扶着“折纸玫瑰”们一路向前。
感谢信中,讲了几个小故事。护士长在病区组织了烹饪比赛,大家一起烹饪大餐,剁椒鱼头、雪汁田螺、水煮牛肉等大菜摆上圆桌时,仿佛是回归了家庭,吃上了年夜饭,找回了家的感觉;护士长在活动大厅固定上了穿衣镜,方便大家整理服装和妆容,“镜子中的我们笑靥如花,这里成为我们驻足最多的地方。”每天晚上都会发放灭蚊器,让大家有好的睡眠……
杨宝琴说,作为老护理,这封感谢信仍让自己“泪目”。护理部也为叶华云颁发了“暖护星光奖”。杨宝琴介绍,这封感谢信串联起的故事是医院打造护理品牌行动的缩影。医院已经形成了“1+10”护理品牌,持续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者医疗服务体验。“1”指医院护理总品牌——“心港湾”,寓意像港湾一样守护患者受伤的心;“10”指一科一品,各学科在总品牌下打造了各自的特色护理品牌,比如,普通精神科的“心・健康”、儿少科的“童心扣”、睡眠科的“睡眠港”等。
普通精神科作为医院病床数最多的科室,一共设4个病区,日常住院患者在350人左右。科室60名护士合力打造“心・健康”品牌,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
杨宝琴说,护理的价值,不仅在于治愈疾病,更在于点亮希望。把专科化的深度和品牌化的温度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让患者受益。“心・健康”品牌经过多年深耕,形成了出院准备小组、阳光赋能、健康课堂、嘉年华、志愿者等特色项目。
“我看到了自己,更看到了未来”
出院准备小组让1279人“软着陆”
出院前要做什么准备?你可能想着要整理个人用品,拿上出院医嘱和外带药物就可以了。但对普通精神科的患者来说,这远远不够。病耻感、高复发率、高致残率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大到能不能回归社会,小到能不能按时服药都是不小的挑战。
普通精神科成立了出院准备小组,围绕患者回归社会的核心需求,构建起全链条的支持体系,助力患者平稳融入正常生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康复与社会回归。
小丁去年住院时,总担心出院后怎么办。住院治疗两个月后,她被邀请参加出院准备小组活动。第一次活动的主题是“话疾病”。她和11个病友相互认识,制定小组契约,共同商讨小组名称和Logo。让她开心的是,她创作的小组“Logo”和“向阳而生”被大家一致投票通过。分享时小丁说:“确诊后,我一直很自卑。这次活动,让我看到,我是有能量的,精神疾病并不可耻。”
第二次活动主题是“划生活”,大家分析疾病原因并探讨怎么更好应对。小丁说:“我第一次勇敢地去面对原生家庭和成长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大家给我建议,别人的看法并没有那么重要,要更多关注自己。”
第三次活动主题是“画未来”,护士和患者一起完善康复计划。小丁订立了出院后学画画的长期目标,还制定了详细可行的日作息表,包括生活、服药、学习和娱乐。
这些活动让她建立了回归社区的自信。出院一年多来,她规律服药,病情没有复发,已经在画室专业学画半年,进步很明显。她也形容:“如果直接出院的话,像把婴儿直接扔进游泳池,不被淹死,也会呛很多水。”
出院准备小组组长,普通精神科五病区主管护师王小丽介绍,自2021年以来,有1279名出院患者受益于该活动。
“15个月没丢调羹了”
阳光晒到身上,也照到心里
“明天晒太阳,吃棒冰!”采访当天,一病区患者阿东(化名)不断和护士长包盈晶唠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阿东淡漠的脸上浮上笑意。出于安全考虑,普通精神科实行封闭管理。阿东这样的长期住院患者内心和身体都无比渴望阳光。
2024年,“心・健康”品牌启动阳光赋能计划,在全院医护人员中招募志愿者,一对一陪同患者下楼进行光照活动的同时,和患者交流、谈心,帮助其调节情绪,舒缓压力,促进康复。“晒太阳”成了孤独症患者阿东每天最期待的事。一年来,他每周得以下楼1次-3次,有时和护士一起闻闻花香,有时在楼下拼图。包盈晶说起他的进步:“情绪平和很多了,知道去超市要付钱,认识了红色,身体也比以前好了。”
龚先生(化姓)则形容,阳光赋能计划让阳光晒到了身上也照到了心里。从企业高管到因精神疾病住院,他觉得世界崩塌,自己再无机会出院。为了鼓励他,包盈晶邀请他发挥管理特长,参与病区管理,他都一口回绝。“我连着几次陪着他下楼晒太阳,每次一个小时,我可以专心地听他说,可以深入沟通。他答应试着参与病区管理。”
令包盈晶惊喜的是,龚先生从病区调羹丢失开始入手。科室里,患者有时会遗失调羹,甚至故意藏起来,一旦丢失,是件大事,护士们需要想尽方法找到,以防被患者拿来自伤或伤人。包盈晶和同事曾花了4个小时找一把调羹。龚先生提议,在每把金属调羹上用激光工具刻上病床号,按数字发放,对应到人。每次发放和回收时,他会对着当天的住院人员表和同餐家属表打钩确认。曾经,一个月要丢两三次调羹;用上这一方法后,15个月来没再丢过调羹。这更让龚先生找到康复的信心。现在,他已经出院,这套调羹管理办法还在沿用。
包盈晶说:“赋予患者能量的,不只是大自然的阳光,更是护士们的专业陪伴和有效沟通。当患者被赋予能量后,也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168个“微心愿”得到实现
护理品质提升没有上限
住院患者青云学画画的“微心愿”在病区得到实现,医院还为他办起了个人画展。2024年,“心・健康”品牌为168人次的患者实现微心愿。
打球、跳操、玩趣味游戏、代币换礼物……2024年里的16期同义嘉年华活动让患者找到欢乐,更看到未来的光。一批又一批病情稳定的患者经过评估和培训成为院内志愿者。2024年志愿服务达800多人次。志愿者小敏感慨:“我不再被疾病定义,我可以创造未来。”
“心・健康”品牌还收获了全国医务社会工作实务选优竞赛活动这一国赛银奖,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课题获得市级课题立项……
护理品质提升没有上限,患者满意度是最高标准。杨宝琴介绍,“心・健康”品牌将在现有基础上探索创新,开展陪伴式志愿者服务及志愿者督导;把特色实践转化为科研产出,反哺临床;利用互联网+护理服务为出院患者提供远程心理支持。
“心・健康”护理品牌让一个个患者们“看到了自己,更看到了未来”。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李湘兰 孙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