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见的朋友说我变得‘五大三粗’了!”近日,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聂晟主任医师的诊室里,30多岁的李女士(化姓)哽咽着讲述自己的遭遇。曾经的她面容精致、身材窈窕,却在近几年逐渐出现嘴唇变厚、鼻子变大、颧骨突起、手指和脚趾增粗等容貌改变,但她一直以为自己只是胖了,直到被朋友惊呼“像换了个人”,才意识到情况不对。经诊断,她患的是脑垂体瘤引发的肢端肥大症。
“那天,我们一天就接诊了5位脑垂体瘤引发的肢端肥大症患者,让我自己都觉得挺惊讶的。”聂晟主任医师透露,近年来,该团队几乎每年都会接诊几十例脑垂体瘤引发的肢端肥大症患者,“其实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并不高,但可能是因为我们团队在垂体疾病诊疗领域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这几年我们接诊到的肢端肥大症病例越来越多。”
30岁-50岁的成年人是高发人群
聂晟介绍,肢端肥大症主要是垂体生长激素瘤导致生长激素过度分泌引起。有垂体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像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这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就容易发生垂体瘤,进而引发肢端肥大症。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农药、塑料添加剂等,可能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影响垂体功能,促使垂体瘤形成,增加患病风险。此外,患有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其他内分泌疾病的人群,也可能因为垂体功能受影响而发病。
“30岁-50岁的成年人是肢端肥大症的高发人群,这个年龄段垂体瘤发病率相对较高,一旦垂体出现病变,就容易出现肢端肥大的症状。”聂晟表示,肢端肥大症的症状涉及多个方面:外貌上,面部眉弓、颧骨逐渐突出,下颌骨增大、前突,嘴唇增厚,鼻子变大变宽,牙齿间隙增宽;四肢手指、脚趾增粗,指关节和趾关节变大,皮肤粗糙厚实。内脏器官也会受到影响,心脏心肌增厚、腔室扩大,可能引发心力衰竭;肝脏、肾脏体积增大,肾功能可能出现异常。患者还可出现代谢紊乱,血糖升高,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症状;血脂异常,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另外,关节疼痛、睡眠呼吸暂停、多汗等也是常见症状。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据了解,目前,肢端肥大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没有特效的预防方法,但可以通过一些措施降低患病风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摄入;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规律作息,保证每晚7小时-8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减少化学物质和辐射暴露。定期体检,特别是高危人群要增加体检频率,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发现手足增大、面部特征改变等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如今,我们通过经鼻腔入路微创手术就能切除垂体瘤,从而解决肢端肥大症。手术切口隐藏在鼻腔里,对外貌无影响。”聂晟说,目前李女士完成了垂体瘤切除手术,容貌已有所恢复。
他还提醒,如果怀疑自己患有肢端肥大症,可以自己进行初步判断:观察面部、四肢外观变化,留意多汗、关节疼痛、睡眠呼吸、身体代谢等方面的症状。不过,这些方法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学诊断。一旦发现异常,最好及时前往医院内分泌科或神经外科就诊,进行全面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才能减少疾病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记者 吴正彬 通讯员 庞赟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