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到友人徐建成兄的一篇旧文《福泽百姓数鄞县》,文中列数了鄞州设县以来,有史可考的历代“父母官”概况,指出“绝大多数县令为鄞地百姓做了诸多实事,带来了福祉,并惠及子孙后代”。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历代鄞县知县(县令)”这类非个案的研究,我本人倒是对清乾隆后期的鄞县知县钱维乔颇感兴趣,原因之一便是他的“三绝知县”雅号。
历史上有“三绝”雅号的文人和画家不少,比如东晋顾恺之,就有“画绝”“才绝”“痴绝”之称;唐代的郑虔,因在诗、书、画领域造诣精深,唐玄宗御笔亲题“郑虔三绝”,以示褒奖,后来郑虔被贬台州,在当地兴办教育,开化民风,促使文教兴盛,卓越成就令杜甫钦佩不已。
钱维乔也是一位因“三绝”之才被人称颂的县官。给他送上鲜花与掌声的,是祖籍宁波慈溪的大才子袁枚,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称:“钱竹初(维乔的号)擅‘郑虔三绝’之才……”
1
在鄞七年,主持修纂《鄞县志》
钱维乔(1739-1806),清代文学家、戏剧家,字树参,号曙川、竹初、半园逸叟等,江苏常州武进人。他“学贯古今,诗文博瞻”,善书画,通音律,精禅理。出身书香之家,其兄长钱维城为乾隆十年(1745)状元,兄弟二人被并称为“常州二钱”。
不过钱维乔的人生有点“高开低走”。他年少聪慧,23岁中举,然后各种挫折接踵而至,六次参加会试屡战屡败,亲人接连亡故,父母、兄姐、侄子、妻子、儿子一个个离他而去。好在他秉持文人的坚守,并未因困顿而沉沦。
为悼念亡妻,他取古诗《孔雀东南飞》故事,作《碧落缘》传奇二卷,又根据《聊斋志异·阿宝》故事,作《鹦鹉媒》传奇二卷,此外又考据明代苏州才子张灵的爱情悲剧,作《虎阜缘》剧本,“三部曲”的演出轰动一时。
四十岁以后,钱维乔开始在“基层”任职,先后担任浙江遂昌、鄞县知县,其中在鄞县的任期达七年之久。史料记载,他在鄞县疏浚城河,创办义学,伸张正义,震慑豪强劣绅,颇有政绩。而且为官清廉,“义不取容,行不苟合”。
所谓“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钱维乔有一项足以被载入鄞州史册的功绩,就是修纂了乾隆《鄞县志》。
甬上历来重视修志,钱维乔延续了这一优良传统。为保证志书的质量,他特地请来一位“大神”——著名史学家、乾嘉考据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大昕。钱大昕到位后,“与邑中硕学搜罗考订,冗者汰之,缺者补之,伪者正之”,从乾隆五十年(1785)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历时三年,最终编制出一部体例鲜明、内容翔实、考证严密的《鄞县志》。
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引文均有出处,材料真实可考,纠正了旧志中不少谬伪之处,堪称清代方志之佳构,被誉为“非一乡一邑之书,而千秋不朽之书也”。
除了主修《鄞县志》,钱维乔还邀请钱大昕编纂了《天一阁碑目》。
2
“三绝知县”,有多件存世画作
钱维乔的“三绝”,其中一项就是“画绝”。他的画作存世不少,分布较散,《清画全集》收录了他的三幅作品,分别是《秋江帆影图》(藏上海博物馆)、《诗龛图》(藏镇江博物馆)、《仿古山水图》(藏香港虚白斋)。
天一阁博物馆收藏有钱维乔的一件《深谷幽居图》轴。该画纸本水墨,纵67厘米,宽29厘米。
画面大体可分三部分,近景绘两棵松树,一直一曲,树干上有枝若干,松针细密,用笔灵活;旁有草舍一间,舍前有石阶,令人想到刘禹锡《陋室铭》中描述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室内有案一张,暗示主人(画家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右侧为一硕大山石,山顶有两棵小树。
中景为一汪河(湖)水,水曲岩角处,有一小舟驶出,船头坐一人,翘首以望。远处为青山隐隐。全画用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
左上方题诗“我别故人无十日,冲烟艇子又重来,门前积雨生幽草,墙外春荫复绿苔”,既表达了对朋友的情谊,也传递了画家寄情山水的出世思想。
河南省博物院藏有一件钱维乔的《竹籁松涛图》轴,纵95厘米,宽46厘米,设色写意。
整幅图笔墨苍厚,画的是南方山水,蓊郁深秀,元气淋漓,左上方作者题款:“锁院天教一月间,枯毫染出墨斑斑,可知俗吏胸中物,尚有江南秀河山。竹籁松涛两不分,琴台何处隔斜曛。故人草闾应相待,岭上年年多白云。”下钤“竹初”“乔”阴、阳文印各一。
此画作于乾隆庚子(1780)仲秋,画家时年42岁,正处于精力和功底鼎盛的时候,因此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他在画中自题“仿黄鹤山樵画法”,可知是继承了元代王蒙的技法,用笔繁复且富于层次感和空间感,布局满而不臃,密而不塞。
此外还有一件山水中堂《茅亭观瀑图》,纵156厘米,宽87厘米。画家题款曰:“余二次登天一阁,遐龄明经属画,即为应之。”可知是一件应酬之作,送给一位叫遐龄的明经(贡生)。
钱维乔提到自己曾两次登临天一阁,但画中之景却与如今的天一阁迥异。画中,一高士坐于亭内,举目侧望向不远处一座峻岭,岭上有瀑布垂下。中国画创作,在“外师造化”的基础上,素有“中得心源”的构思,所谓“得意忘象”,此画便是这一理论的实践。
3
至情至性,与亲友情深意笃
钱维乔生活的乾嘉时期,正是“文章鼎盛”的年代。不仅他自己诗文书画并举,周围也云集了一大批有才华的文人。他有一个阵容庞大的朋友圈,包括“随园主人”袁枚、考据大家钱大昕、目录学家孙星衍、戏剧家蒋士铨、人口学家洪亮吉,以及语言学家赵元任的祖上、史学家、探花赵翼等。
尤其他和袁枚,因志趣相投而引为知己。两人在评价对方时,都不吝送上溢美之词。袁枚在《随园诗话》卷十六曰:“钱竹初擅‘郑虔三绝’之才,抱梁敬叔州郡之叹。”钱维乔则在《竹初文钞》中称袁枚为“地上神仙”。
钱维乔虽然出身诗礼传家的门庭,但他的少年时代却有点孤独。父母生下他时,已属“老来得子”,大哥钱维城比他年长十九岁,在他面前更多担任的是“长兄代父”的角色。所幸他有一个同龄的玩伴,就是他的侄女、钱维城的女儿钱孟钿(号浣青)。叔侄俩同年出生,甚至侄女比叔叔还大四个月,成了他幼时的“小姐姐”。
钱孟钿,性至孝,是个标准的知心姐姐、贤妻良母,且能诗善书。她和叔叔钱维乔在一起学习和玩耍中共同成长。十九岁那年,她被父亲许配给同乡公子崔龙见,这令钱维乔颇感失落。不久,孟钿随夫四处外放,陕西南郑(汉中)、富平,浙江杭州,四川顺庆(今南充),湖北荆(州)宜(昌)……在荆州,她曾帮助丈夫智退白莲教众的进攻。
此后,钱家连遭不幸,十多位至亲相继去世,给叔侄两人的身心以沉重打击。钱维乔在给袁枚的信中倾诉:“比来,失所怙恃,(孟钿)与仆尤相依为命。”
钱维乔在鄞县为官时,孟钿曾来看他,留下《叔父素嗜槟榔作此以谏》一诗。钱维乔食槟榔,意在以口味之苦抵消心中之苦,孟钿作诗劝谏,尽显关切之情。
钱维乔又向侄女吐露官场受挫的落寞:“别才三月已如年,每望关河意惘然。不及甬江江上雁,春来犹得避风旋……”孟钿则作《和竹初叔父还甬上原韵》,“展禽不遇隐于官,直道终逢世网宽……松竹清阴春自在,从容优孟且衣冠”,鼓励他打起精神,发挥自己的才华。妥妥一个“正能量姐姐”!
无论对于文人还是画家,至情至性,都是禀赋中的标配。
记者 楼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