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三江月

素纸裁春

——访象山才华剪纸艺术馆

樟岙村的弹石路在春雨浸润下泛着釉色清光,七百岁古溪似银绦环抱神庆庙,这座浙东古村的命名正如其气质般端雅——四围樟林织就翠屏,氤氲的炊烟里浮动着樟花清芬,恍惚间竟似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遗韵。石桥尽处,徽派建筑群沿山势蜿蜒而卧,被雨水洇染的白墙晕作淡墨云纹,宛若剪纸大师谢才华案头未收的纸屑。古村的呼吸在砖石与烟雨中起伏,檐角铜铎与古驿道蹄声遥相酬和,九十五亩天地间悬垂的万余幅剪纸,将千年时光裁作蝉翼般透亮的文明标本。

青石阶前悬着乌木匾额,“象山才华剪纸艺术馆”九字墨痕遒劲,乃王伯敏先生手泽。镌刻“才情德心月牙边灿灿星彩,纸感刀味栅格裹融融日华”的楹柱,其锯齿纹饰与檐下剪纸灯笼的流苏暗通款曲。推门刹那,三百平米展厅被天光剪裁成明暗交织的棋盘,这里封存的不仅是剪刀与素纸的千年絮语,更镌刻着一位民间圣手与时光对弈的永恒棋谱。

正厅中央,《激浊扬清》巨制如云幕,五丈素绢铺展似瀑,靛青底色托起莲影参差,取“濯清涟而不妖”之韵。仙鹤引颈、焦尾横陈,与王羲之“激浊扬清”四字铁画银钩遥相生发。楹联立柱双分左右,“象邑风半岛情海光山色毓人杰,小泉剪洛阳纸匠心巧手夺天工”二十八字游走如龙,锋颖转折处似闻金铁交鸣,恍见匠人运剪如飞。顶忽有丈余“廉”字破壁而出,凛然正气直贯眉宇。莲影与铁画银钩的交响中,“廉”字原是天地间最锋利的刻刀,剖开混沌,留一脉惊雷。

东壁悬挂的《前言》浮刻,以纸为媒,无墨飘香;以刀为器,有锋铿锵,正是辛卯年开馆时鄙人之作。十四载光阴流转,墨香犹在刀痕深处游走,恰似民间智慧与自然时序的永恒对话。此刻驻足凝望,犹见刃锋起落间迸溅的纸屑,化作时光长河里永不褪色的星辰。每一道刻痕都是心血的凝结,每一次落刀皆是灵魂的震颤,纸屑纷扬处,仿佛能听见岁月深处谢大师与时光的私语,每一粒都折射着谢大师凝视永恒的瞳孔。

尚廉区的剪纸作品借用传统的梅兰竹菊荷松“六君子”主题,颂其清雅淡泊、高风亮节的品性,美喻为人格精神境界的写照,寄情于景、暗喻于物。梅之凌寒独放,兰之幽谷自芳,竹之虚怀劲节,菊之抱香枝头,荷之出淤不染,松之岁寒后凋——六种风骨在纸面交相辉映,恰似六面明镜,照见天地正气。谆谆告诫广大参观者:尊廉崇洁乃人心所向。

接下去靠近墙体的以书卷形式展开的二十八幅作品,都是以“六君子”为题的景物寓廉图,形态各异、意蕴深厚。松针如剑直指云霄,竹节铮铮叩击苍穹,梅瓣似雪漫洒冰心,菊蕊含金淬炼秋霜,石纹嶙峋尽显傲骨,每一幅都浸透着千年文脉的沉香。诸位可移步细观,看那刀锋在宣纸上留下的呼吸:松涛起时,似闻林间清风穿堂而过;竹影动处,恍见月下贤者拂袖长吟。此处不必赘言,只待观者以心会意,在光影流转间与“六君子”对话。

移步换景,十二幅“生肖廉瓶”映入眼帘。谢大师以玲珑匠心,将十二生肖与青花瓷瓶交融共生:子鼠衔穗喻丰年,丑牛负犁耕正气,寅虎踞石镇邪祟,卯兔捣药济苍生。十二生灵或昂首或低眉,或腾跃或静守,皆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图腾。铜钱纹饰若隐若现,莲花祥云萦绕瓶身,暗喻“瓶(平)生守廉”的深意。这组创作历经寒暑,刀尖在月色下起舞,晨曦中收锋,终成这组承载民族记忆的警世箴言。观此当知:廉政非一人一时之功,恰似春蚕吐丝,需万众同心织就锦绣;又如星火燎原,必众人拾柴方成浩然。

践廉区的光影最为深沉凝重。廉政故事与漫画交织陈列,褒贬之间尽是人间百态。看那《羊续悬鱼拒贿图》,檐下枯鱼已成风骨标本,腐肉化尘处,犹见东汉太守的凛然目光穿透千年。刀锋在鱼鳞处凝滞,仿佛能触摸到拒绝的力度;纸屑在拒礼瞬间定格,恍若听见清廉者掷地有声的断喝。转身再看《杨震拒金图》,夜色中金锭泛着冷光,老臣的袍袖在风中猎猎作响,“天知地知”的誓言如金石相击,震得梁上积尘簌簌而落。谢大师在刻画杨震眉宇时,特意留下数道细密刻痕,让皱纹里都盛满正气。枯鱼与金锭的冷光里,清廉者的断喝如金石坠地,震落的何止梁尘?更是人性暗处的蒙垢。

最令人动容的当属套色剪纸《徐九斤》。这幅承载着民间清官情结的作品,历经半个世纪三次艺术重生。1964年当谢才华被任命为东陈乡团委书记时,他执起剪刀在红纸上刻下第一个徐九斤形象——这不仅是他廉政剪纸艺术的起点,更是其政治生命的宣言。在油灯摇曳的光晕里,这位基层干部将徐九斤视为精神图腾:“包公海瑞固然是青天,但终究是云端人物;徐九斤这个九品芝麻官,敢顶撞权贵护百姓,才是我们乡干部该效仿的。”刀锋流转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誓言深深烙进剪纸肌理,衣襟沾满泥土芬芳,更化作他丈量土地的脚步。

驻足《驱贿拒礼》前,恍见北宋宰相的清癯身影。紫团参的褶皱里藏着说客的谄笑,素布纹理间游走着利益的暗流。王安石拂袖的瞬间,纸面竟有疾风掠过——原是谢大师在此处运用“破刀法”,让碎纸如秋风扫叶,将贪念荡涤一空。再看《挂鹅拒礼》,那只风干的烤鹅在岁月里褪去油腻,羽翼渐渐化作水墨山水的留白,腐败气息消散处,唯余清风两袖。

清风长廊蜿蜒65米,暗合谢才华六十五载从艺路。这座以“廉”为魂的文化长廊,将剪纸艺术与石刻工艺完美融合,廊道镌刻着《象山县志·名宦录》记载的14位清官事迹,宛若一部立体的廉政史诗。每幅石刻皆由谢才华剪纸原作复刻,清官风骨跃然石上,形成“一步一警句,一像一箴言”的独特景观。65米青石镌刻600年风骨,原来丈量清廉的尺度,从来不是时空而是人心。

长廊东接清风园入口,西衔主展馆,青石为骨,墨黑为屏。墙面精选刘思奇、宋寘等七位典范:洪武县令刘思奇古稀之年仍亲断刑狱,方孝孺赞其“以民情行赏罚”;永乐县丞宋寘执竹竿独战倭寇,血染长街;天顺县令何观嫁女唯赠书箧,清名传世八闽;正德知县徐相蔬食明志,宁作清贫官眷;嘉靖教谕杨继宗捐俸兴学,寒门士子皆沐春风;抗倭县令毛德京筑城安民,七载烽烟尽散;万历知县唐师锡椒汤代茶,宁丢乌纱不杖饥民。另有林森、陈白辂等七位廉吏,或孝廉传家,或守节抗暴,皆以清风涤荡半岛象山。

14方石刻如14面明镜,照见“官清民自安”的永恒真理。石间错落镌刻经典,竹影摇曳处,廉泉潺潺声,共同构筑起“以石载道、化廉入景”的精神防线。行此廊间,但见先贤衣袂飘举,耳畔似闻金玉之声——这65米不单是艺术长廊,更是穿越六百年的廉政讲堂。

暮色渐浓时,剪纸长卷泛起琥珀色的光晕。岁月在刀痕里沉淀,清廉故事在纸屑中重生。当最后一片碎纸归于寂静,展厅里回荡着无声的誓言:这方寸之间的浩然正气,终将化作满天星斗,照亮每一个负重前行的灵魂。诸君且看,谢大师的剪刀已在宣纸上犁出新痕,那永不褪色的星辰,正是千年清流在人间投下的倒影,是对清明的守望。

2025-05-03 □陈金裕 ——访象山才华剪纸艺术馆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11743.html 1 3 素纸裁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