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将至消费避“坑”指南要收好

苑广阔

“网红探店”滤镜碎了一地?“超值套餐”暗藏强制消费?“盲盒”爆款可能是智商税?新消费形态花样百出,但也要小心暗礁,以免陷入商家的消费套路!“五一”假期到来之际,中国青年报结合政策新规、热点案例,出炉一份消费避“坑”指南,助你一键识别套路话术、拆解隐藏条款、预警高风险场景,炼就“火眼金睛”。4月29日《中国青年报》

“五一”假期将至,各大商家早已摩拳擦掌,准备迎接这场消费盛宴。从网红探店到直播带货,从“超值套餐”到“盲盒”经济,各种新消费形态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然而,在这片消费狂欢的背后,却暗藏着无数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中国青年报近日发布的消费避“坑”指南,犹如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在享受消费乐趣的同时,更要警惕那些披着“优惠”外衣的消费套路。

消费陷阱的“进化论”令人咋舌。从传统的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到如今的“先用后付”“免密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暗藏风险;从简单的假冒伪劣,到复杂的“健康食品伪科学”营销;从线下实体店的强买强卖,到跨境购物、知识付费等新兴领域的“甩锅”行为,不得不说,商家们的“创新”能力似乎都用在了如何更隐蔽地“套路”消费者上。

从某个角度来说,当代消费文化已经异化为一场“坑”与“防坑”的博弈。商家们深谙消费心理学,利用年轻人追求速成健康、速成美丽的焦虑,制造“零糖”“零卡”等伪概念;利用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设置“优惠价”不优惠的陷阱;利用信息不对称,在自动续费、隐藏条款上做手脚。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行为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坑文化”产业链,从话术设计到技术实现,从法律规避到责任推脱,环环相扣,让普通消费者防不胜防。

面对如此局面,消费者需要重建理性的消费价值观。消费本是提升生活品质的手段,而非被商家牵着鼻子走的盲目行为。“五一”假期,我们更应警惕在“节日特惠”的喧嚣中迷失自我。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的政策新规固然重要,但消费者自身的觉醒才是根本。从检查商品资质到细读合同条款,从理性评估需求到留存消费凭证,这些看似琐碎的“防坑”动作,实则是现代消费者必备的生存技能。

在这场消费主义的盛宴中,我们既要享受现代商业文明带来的便利,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的眼光。“五一”假期不该成为“踩坑”的高发期,而应是理性消费的实践场。记住,最好的消费不是买了多少便宜货,而是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物有所值。在这个意义上,消费避“坑”指南不仅是一份实用手册,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消费文化中那些需要我们去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2025-04-30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11363.html 1 3 “五一”将至消费避“坑”指南要收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