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开刚
我是因为喜爱读书而投身图书发行行业的,这么多年来,只要在家,我几乎每天都会翻阅书架上的那些书籍,阅读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现在像我这样喜欢看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大部分读者已经习惯于电子书阅读了。但对我来说,这几十年的阅读习惯还改不过来,还是喜欢翻阅纸质书的那种感觉。
回想这些年读过的那些书,让我感觉自己的人生充实而美好。同时,从我这些年来阅读的变化,也可折射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与进步。
诗歌、杂志、言情小说的兴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那会,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看书,但书店里的书却少得可怜,镇上只有我们供销社一家书店,除了几种有限的教辅书和连环画,文学类图书很少看到。那时,我们单位工会有图书馆,能借阅的大多是《红岩》《创业》等著作。而那个年代,我们几个青年人的文学热情却高涨,其中诗歌是我们年轻人的最爱,一谈到文学创作,就会说起诗歌。但书店里根本买不到这类书,只能向邮电局订阅《星星》《诗刊》等杂志。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鄞江镇上退休的邮电所所长摆了一个报刊摊,摊位就在我们供销社商场门口。我这个文学青年,自然成了这个摊位的常客,《故事会》《微型小说选》《收获》《青年一代》等杂志充实了我的业余生活。没多久,镇上终于有了一家名为“伊一书店”的个体书店,店里的书比供销社里的品种多得多,而且以文学类图书为主。店主刘伊懿当过教师,是当时鄞县文艺工作者协会会员,上世纪九十年代成立鄞县作家协会,他是第一届理事,自然的我们那些文学青年,把他的书店作为了主要据点。那时候,琼瑶、岑凯伦的言情小说刚刚兴起,《窗外》《烟雨濛濛》《白马王子》《红苹果》等言情小说成了书店的畅销书。不过我对这类书籍读得相对较少,只看过几本代表作。那时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杂志社出版的武侠小说,像金庸的《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梁羽生的《云海玉弓缘》《冰川天女传》等作品,全是16开本的杂志形式,成了我的最爱,有时恨不得一个晚上把整部书看完。可惜我现在一本都没留下,只因全被朋友“借”完了。那时候,外国名著在我们眼里是奢侈品,一般的书店基本上买不到人民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的名著。上新华书店,也得托熟人才能买到。记得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位编辑跟我说过,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用一套《基督山伯爵》换了一辆永久自行车,现在想想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上世纪九十年代
中外名著、名家佳作和反腐小说等百花齐放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图书出版业进入了一个黄金期,我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生涯,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因为喜欢阅读,最终选择了从事图书发行工作。1993年,我调到了宁波新江厦商城工作,一个人住在单位仓库的宿舍里,各类书籍成了我最好的伙伴,成为书店的常客。那时,中生代作者风华正茂,苏童、余华、格非等作品开始发行,外国文学名著纷纷上架,青春文学开始引起读者的关注。余秋雨先生的《文明的碎片》,一出版就被抢购一空。后来余秋雨先生相继出版了《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千年一叹》《借我一生》等作品,成为畅销书作家的代表,他也是被盗版最多的作家。那时候,我读书主要还是出于兴趣爱好。
要说真正开始有目的地购书、藏书,那得从1996年说起。上世纪九十年代,新江厦商城在市民中口碑一直不错,管理者为了进一步吸引顾客、满足顾客,让顾客在商场有更长的逗留时间,在四楼开设了一个一千多平方米的书店,我有幸成了书店管理人员中的一员。 书店开业前,我们主办了第一届“宁波市十大藏书家庭”评选活动,评选出吕维明、杨曙光等十位藏书代表。他们的图书收藏各有特色,使我对读书、购书有了新的认识。从那时起,我也开始有目的地购书、藏书。
回望上世纪九十年代,也是我国文学类图书出版最为鼎盛的时期,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也可以说,那是文学爱好者最幸福的一个年代。我陆续看完了金庸全集以及梁羽生全集,还有《岁月随想》这类名人明星作品。经典作品印象最深的是几位陕西作家,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相继出版了各自的代表作,特别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真正影响了几代人,至今畅销不衰。九十年代末,反腐倡廉成为书市上的主旋律,像山西作家张平,接连出版了《十面埋伏》《天网》《抉择》《孤儿泪》等作品,《抉择》被拍电影后荣获多项大奖,这些书自然也摆在我的书桌上。
文坛吹响了百家讲坛的号角,经典作品越来越多
进入新世纪后,文坛劲吹百家讲坛风,最典型的是易中天的《品三国》和于丹的《论语心得》,读者为了获得签名本,排2个小时的队也不奇怪。后来钱文忠的《玄奘西游记》、康震《唐宋八大家》等吸引了不少读者,2007年我有幸邀请到钱文忠老师,陪同他到宁波大学讲座,因此得到了钱文忠老师的签名书。
在书店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购书相对方便,而且对我们喜欢收藏的读者来说,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买到一版一次印刷的书,作家签名书也有不少。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山西作家张平老师,他是我所接待过最随和的作家。2004年,我通过作家出版社邀请到张平老师携带他的新作《国家干部》来书店与读者见面,我从杭州萧山机场接他来宁波,一路上,谈得最多的就是他的个人经历和作品。
在我读过的书籍中,人物传记也占了很大的比例,像“共和国十大将”“十大元帅”名将、名帅系列,我收藏比较全。国外的人物传记也读了不少,2000年后,“茅盾文学奖”书系和“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出版越来越多,在我的书架上有不少像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等读者喜爱的作品。
如今,我在宁波新华书店工作,接触的书更多了,而购买的图书却没以前那么多,主要是想静下心来把以前的书慢慢阅读消化、有时写写书评,也是十分愉悦的事。另外,地方文史类书籍、宋韵文化类书籍尤其是宁波本地作家的签名书,也成为我书架上的一大特色。像作家天涯的签名书就有二十几本,我想这以后会是我的一大财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觉得自己读书的目的不为别的,就是想充实自己,不过分落伍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想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