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赋能激活民间文艺“一池春水”

葛招龙的木雕作品《人生·戏台》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

省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工作展陈区。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宁海拥有丰厚的文化家底: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多元非遗体系,4位国家级、10位省级和88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凝聚成文化传承的核心力量,民间文艺家协会、工艺美术家协会人才辈出,在各自的领域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宁海的民间文艺作品更是频频出圈……

光有好作品还不够,得让它们被保护、能“变现”,宁海想到版权赋能这一招。如果把原汁原味的文化素材比作版权赋能的源头活水,那么“政策+服务”就是保障它们畅流的“坚固堤坝”。近年来,宁海设立版权服务工作站,创作者登记版权不用花一分钱,个人一年最高补贴50件作品,企业更是能补贴500件作品,直接将“福利拉满”;出台《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从制度上给创作者吃下“定心丸”。如此一来,宁海的民间文艺作品实现从“自发创作”到“确权保护”的跨越,为后续产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有了保护打底,宁海又开始琢磨如何让版权资源充满生命力,以“文化IP+产业载体”为核心,推动版权资源向市场价值转化。在工艺美术领域,十里红妆文化园等园区吸引国内外游客商户目光,民间工艺大师和众多企业把泥金彩漆、竹木根雕、草木染等这些老手艺变成精美的文创产品,一年创造超2亿元产值;在演艺领域,宁海平调“耍牙”年演出200余场,投资15亿元打造的南宋红妆乐园已入选全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高质量发展机会清单,未来将进一步推动民间表演产业的发展;在民间文学领域,230多部出版作品搭起版权矩阵,《宁海丛书》通过学术价值转化,实现文化经济“双丰收”……这些尝试打破了“保护即封存”的局限,让版权在市场流通中越“滚”越值钱。

为了让“版权赋能”这盘棋走得更长远,宁海还打出“人才+平台+政策”组合拳。开展文化名家名匠工程,与高校合作开设非遗传承班,邀请大学生参与在地创作,吸引百余所高校千余名师生前来打卡;带着民间文艺作品“闯世界”,泥金彩漆亮相德国非遗展,十里红妆走出国门,名气越来越响;每年投入资金,加速版权“创作—转化—再创作”的良性循环,让版权从“沉睡的资源”变成“流动的资本”。

通过版权赋能,宁海把民间文艺资源优势实实在在转化成产业发展优势,在文化传承中实现创新,在产业升级中促进乡村振兴。未来,宁海还将继续升级版权赋能机制,完善“保护—转化—创新”的产业生态,为全国民间文艺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具示范价值的“宁海方案”。

记者 石承承

2025-04-26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10791.html 1 3 版权赋能激活民间文艺“一池春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