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爱心拾便屋’做得很细心,对我们养犬居民来说,可太方便了!”4月22日,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和顺家园,居民张秀芳一如往常下楼遛狗时发现,小区树枝上悬挂着一个个彩色的“爱心拾便屋”。木质小屋被隔成了两层,放置着拾便纸和拾便袋,方便养犬居民遛狗时处理宠物粪便。这些造型简单却实用的“拾便屋”,是和顺社区“外卖大叔”胡为众和一些居民利用闲暇时间做的。
4月23日《宁波晚报》
“爱心拾便屋”,这个由社区居民自发创造的管理创新方案,不仅解决了困扰社区的环境卫生难题,更折射出城市文明建设的集体智慧,为现代城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在城市养犬群体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宠物粪便处理成为一个大问题。“爱心拾便屋”精准回应了实际需求:通过设置固定设施解决工具取用难题,木质隔层设计兼顾美观与实用性,悬挂式安装避免占用公共空间。
“爱心拾便屋”的深层次意义远超环境卫生范畴。色彩斑斓的小屋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构建了文明养犬的行为引导系统。木质屋身的温馨设计、固定地点的取用便利,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着文明意识。社区志愿者定期补充物资的持续投入,形成“付出-回报”的良性循环,培育着居民的责任意识。这种将文明要求转化为可操作、有反馈的实践机制,使文明养犬从口号落实为具体行动,赋予城市文明建设以温度与质感。
“爱心拾便屋”的成功实践,为城市管理提供了重要启示。政府应当建立长效机制,在资金、技术、管理等层面给予支持:通过社区专项基金保障维护资金,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投放与监控,制定标准化建设指引规范设施样式。官方主导与民间智慧的有机结合,既能保证公共服务的专业性与可持续性,又能延续社区自治的创造性,契合现代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