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曾经,校园读书节多是学生们手捧经典安静阅读、分享感悟,形式传统而局限。而如今,随着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和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宁波校园的读书节已焕然一新。
从稚子咿咿呀呀的方言童谣诵读到生活情境下的项目化课堂,从学生文集出版到虚拟交互的AI智读……记者近日走访发现,阅读正在突破纸张的边界,被重新定义。
1
突破传统阅读模式
让文字“活”起来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来格纺棉花,舅舅来格摘枇杷,看见客人咯咯笑……”4月23日,当《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宁波方言版在鄞州第二实验小学的课堂响起,孩子们俏皮的发音、生动的肢体表演,让传统文化有了家乡的温度。
童谣以简短篇幅浓缩诗歌的韵律美、故事的想象力和民歌的生活气息,成了该校为低龄段儿童设计的读书节活动主题。“孩子们不仅要读出来,还会唱出来、演出来。晨读、班队课、学校演出,这些都是孩子们学习童谣、展示自己的好机会。”该校南校区106班班主任张丹妮说。
如何突破传统的“书本阅读”,宁海县实验小学也进行了创新尝试。该校读书节围绕宋代诗人苏轼展开,以苏轼的烟火诗意与笔墨人生为轴,引导学生读东坡、品东坡、写东坡,通过多元的活动,让学生走进苏东坡的世界。其中,在美食创作中,该校的学生在习读苏东坡的《食猪肉》后,挽袖下厨。孩子们翻炒糖色、慢炖五花肉,在灶台前的咕嘟声中,领悟苏东坡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
与传统阅读局限在“眼睛看文字”的模式不同,如今的校园读书节正在从静态阅读到动态体验,让静默于书页间的文字“活”了起来,变得可听、可视、可演。
2
打开课堂边界 体验思想碰撞的快乐
传统的阅读往往是“一个人的朝圣”,而集体阅读分享活动则让孩子们体验思想碰撞的快乐。
4月21日,余姚市牟山镇初级中学与新疆库尔勒市和静县第三中学开展的“云共读”活动,不仅是一次读书分享,更是一次跨越4600公里的深度对话。当牟山镇初级中学的徐佳昊与和静县第三中学的莫谢丽共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两地少年在保尔·柯察金的故事里找到共鸣。
莫谢丽分享起自己的心得:“保尔在寒冬修筑铁路时的艰难处境,和我们新疆遭遇暴风雪天时的情景好像啊!那种恶劣的环境,真的很考验人的意志。”
徐佳昊不曾感受过暴风雪的袭击,也分享了对“钢铁意志”的理解:“余姚水网密布,四季温润,没有你们那样极端恶劣的天气。但那些静静流淌的河水,看似温柔,却也能在岁月中磨平坚硬的石头。这大概就是‘钢铁意志’在不同环境中都能闪耀的原因吧。”
江南水乡的孩子看到了库尔勒少年的顽强和坚韧,也同样输出了静静流水的力量,这场活动跨越时空,也让两地学生有了更多的共鸣与感悟,在交流中拓展了彼此的认知边界。
打破课堂的边界,不同学校有着各自独特且行之有效的方式。
“第一杯敬黄州孤月,第二杯敬儋州椰雨,第三杯敬提笔破茧的自己。”这是宁海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邵泠慧在参加完学校阅读节后,在作文《与东坡共饮三杯酒》中写的一句话。这样的感悟在校园里遍地生花。学校联合宁海县图书馆,将学生的文学作品汇编成书,宁海县图书馆副馆长谢海云感慨:“少年笔下的东坡,既有历史的厚重,亦有青春的温度。”
这些活动,让阅读超越了书本的界限、课堂的边界,成为文化交流、思想碰撞、品德培养的平台,也为构建书香社会贡献力量。
3
把作者“复活” AI赋能阅读新鲜感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等便捷的数字服务让万卷书触手可及。当你抛出一个问题,DeepSeek立刻开始了逻辑推理过程,然后几十秒就能给出解决方案。面对这样的变革,校园里的青年教师也在积极思考如何利用AI赋能阅读。
4月23日,鄞州区堇山小学语文教师吾康的课堂上,孩子们正在和《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米伊林对话。“你为什么写十万个为什么?”“书中没有十万个问题,为什么叫十万个为什么?”……一个个问题从孩子们脑袋中冒出来,课堂十分活跃。原来这是吾老师利用豆包制作了一个米伊林的智能体,让“作者”来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这种新鲜感和亲切感,一下子就点燃了孩子们的兴趣。
吾老师还把自己的VR眼镜带进教室,增强孩子们的阅读体验感。他经常使用即梦AI制作视频,仅用一张照片,就能把作者“复活”,与孩子们进行一场时空对话。课堂上,AI让很多阅读体验成为可能。这些互动性强的阅读形式,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
这样的现象不只是个例。在学校读书节活动开展期间,鄞州区惠风书院五年级语文教师、95后姜鹏也正使用DeepSeek,为他的学生推荐适合的读物。
今年,惠风书院组织全校学生开展有声图书录制活动,用全校共建“有声图书馆”的方式迎接世界读书日。各个班级选择一本书,每个学生选择一段章节进行朗读,并录制下来。如何保证每个同学选读的篇章有故事性、可读性,且符合年龄特点?“我用DeepSeek帮我综合分析了下,最后选择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姜鹏笑着说。
据鄞州区惠风书院校长陈舒恩观察,宁波各校以创新形式诠释“书藏古今”的城市底蕴,让阅读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延伸至成长全程。
“希望学校不仅仅在四月读书节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更能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常态化、持续性推进读书活动,帮助更多学生爱上阅读、享受阅读。”陈舒恩说。
记者 钟婷婷 樊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