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4月15日发布的《2024浙江省肿瘤登记年报》,浙江省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一位的都是肺癌,肺癌可谓当之无愧的癌症“头号杀手”!在现实中,当体检报告上赫然出现“肺结节”三个字时,很多人就会恐慌地将它与肺癌联系在一起。
那么,对于肺结节和肺癌,如何才能更好地阻击它们?4月17日,《甬上名医大讲堂》邀请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胸外科学科带头人、宁波市第二医院胸部肿瘤中心赵国芳主任医师来到直播间,为大家科普了肺结节和肺癌的相关知识。
肺癌患者的“生存密码”
赵国芳主任介绍,2024年,宁波市第二医院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中心开展的肺癌手术多达3176台。
“从科普角度,我们一般把肺癌分为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其中一期和二期属于早期肺癌,三期为局部晚期肺癌,四期则是晚期肺癌。不同分期的肺癌,治疗方式和预后大不相同。”赵国芳介绍,一期肺癌患者经过规范化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70%-90%左右;二期肺癌患者经过规范化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60%以上;而三期、四期患者的生存率则会大打折扣。
这清晰地表明,肺癌发现得越早,经过规范化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就越高。早筛早诊早治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定期体检,尤其是针对肺癌的专项筛查,能帮助大众在早期发现病变,抓住最佳治疗时机。
16岁中学生菁菁(化名)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菁菁母亲因有肺癌家族史带着菁菁一起去做检查,没想到母亲没事,女儿却被查出肺腺癌。幸运的是,由于发现得早,治疗效果很好,肺功能几乎不受影响。这一案例也凸显了早筛早诊早治是肺癌患者的“生存密码”。
查出肺结节后不要盲目手术
很多人在体检发现肺结节后忧心忡忡,担心结节会变成癌,纠结是否要手术。对此,赵国芳主任也给出了解答:肺结节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大多数良性肺结节不太可能恶变,只有不足3%的良性肺结节存在恶变可能;另一方面,即便确定是恶性的结节,也就是肺癌,其类型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肺鳞癌、肺腺癌、小细胞肺癌等,不同类型的肺癌,其恶性程度和治疗方式也有所不同。
良性的肺结节患者并没有手术指征,但有些患者却因过度担忧而强烈要求手术,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赵国芳表示,有些肺结节即使是低度恶性的,也并不需要立即手术,比如某些长期存在的纯毛玻璃结节,和实性成分很少的混杂毛玻璃结节,较长时间没有增大增浓,也可以暂时不需要手术,定期随访即可。“盲目手术不仅可能带来不必要的身体创伤,还可能影响肺功能。”而如果磨玻璃结节以实性为主,危险程度会相对更高一些,这时可能就需要通过手术来治疗。
赵国芳建议,患者如果不放心,可以多咨询几位专家,综合他们的意见后再决定要不要接受手术。通常而言,医生会依据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等多方面因素,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出专业判断。
防治恶性肿瘤“头号杀手”应这样做
对于肺癌的治疗,赵国芳特别强调了“规范化”三个字,他认为规范化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宁波市第二医院肿瘤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胸外科是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肿瘤规范化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患者朱先生(化姓)的治疗经历,就体现了规范化的重要性。朱先生被确诊肺癌后,两肺各有病灶,还伴有髂骨转移和左侧纵膈淋巴结转移。面对复杂病情,赵国芳召集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制定出先做左侧肺癌手术,术后进行免疫治疗,再做右侧肺癌手术的方案。最终,朱先生的治疗十分成功。
在肺癌预防方面,赵国芳认为应该充分发挥三级预防体系的作用。所谓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减少和消除肺癌的危险因素,比如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减少空气污染、职业防护等;二级预防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通过定期体检、筛查等手段,在肺癌早期阶段发现病变;三级预防则是对已确诊的晚期肺癌患者进行积极治疗,防止病情恶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在肺癌筛查中,低剂量螺旋CT检查是一个重要手段,大家在体检中最好记得做这项检查。”赵主任再次提醒,对于肺结节和肺癌一定要理性应对,只有抓住早筛早诊早治的“牛鼻子”,才能远离这个癌症“头号杀手”的威胁。
记者 吴正彬 通讯员 郑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