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宇
春天的宁波,来自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与巍巍四明山对冲后,“簸箕”状山地环绕的市区变得湿润起来,这季节不冷不燥,正可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位于市区的月湖旁有一处名为“贺秘监祠”的古建筑,这里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公祠。因其曾官至正授秘书监等官职,人称“贺秘监”,于是此祠名为“贺秘监祠”。
品读贺秘监祠的清代碑刻,记忆瞬间回到小学时代。我想起当年教我《语文》、年轻又好看的陈玉鹅老师娓娓动听地讲述古诗《咏柳》的场景,同学们跟着陈老师领读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念着“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通俗易懂的诗句启蒙了我对诗的爱。阳春三月,在贺秘监祠吟诵关于柳树的终极诗句,好不妙哉!
翻看手机中关于春天的印记,除了众多的花草照片外还有各种姿态的柳树。它傍水而居易种易活,身姿曼妙形态窈窕,那欢快舒展的枝叶传递春天的消息、衬托出春天的和煦。春柳时常把我的思绪带到儿时,那时候物质匮乏,玩具不多,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到大自然中,就地取材寻找属于孩子的快乐。春天到来时,我用柳枝做成柳笛吹出各种声调的声音,用柳条编柳帽玩打仗游戏,在姥姥家的菜园子周围扦插柳枝做成有生命的篱笆……
春天的花儿争妍斗艳,但是,热闹过后总会归于平淡,正如顾城所说“花开如火、也如寂寞”,而柳树,它不管各色花儿如何争红斗绿,兀自抽芽展叶,从淡绿嫩绿到翠绿一点点变化着,不留心不会发现它恬淡的美。等到绿意盎然,春天已经走进你的手机,住进你的心里。
大概是我们民族性格内敛含蓄的原因吧,诗词成了我们曲意表达对生活所感的最佳载体。千百年来,中国人赏柳咏柳赞柳,留下众多关于柳的诗词。两千多年前《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诗句,而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张艺谋导演用“折柳送别”的唯美画面向世界表达中国人的浪漫。
当今中国,贺知章的《咏柳》妇孺皆知,应属写柳诗之第一,排第二的应该数宋朝释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了,柳枝轻拂,拂动的是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而同为宋人的吴惟信这句“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看似描写杨柳树上的莺歌燕舞,实际又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人们对平和生活的惬意感。唐代诗人温庭筠曾在月下吟咏“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这首词是诗人边欣赏春天之美边感慨宇宙浩渺时间飞逝,但更漏声更像是在提醒我们要抓住当下,莫待时光蹉跎一事无成。
以柳喻人,汉语中对女性有“杨柳细腰”的生动描述及“柳叶弯眉”的形象表达。越剧《红楼梦》唱词里形容林黛玉时用“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至今记得首次看越剧,当婀娜多姿的舞者挥动长长的水袖,用吴侬软语吟唱宝黛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时,那一刻我惊为天人、天籁!此刻,柳枝拂面,春意盎然,用“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来形容宁波的春色是恰当的,虽说历史上宁波没有成为过真正的皇都,只短暂地当过几天南明王朝小皇帝的临时驻足地,但诗的意境相通。
四季变幻,月湖边的柳树不知换了多少茬,唯有那些恒久的诗词吟诵至今。
我慵懒地欣赏柳枝窈窕、享受岁月静好。当手机弹窗弹出俄乌战争的新闻时,不由得感叹生在今日之华夏何其有幸。在这个大家园里,可以放松地品味柳的新绿,尽情陶醉在诗意春天的好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