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妈妈的背篓里,盛满了一座城的善意

从今年3月开始,23岁的单亲妈妈青青(化名)成了一名外卖骑手,她背着两岁半的女儿小圆,穿梭在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街道的大街小巷。“只要能跟女儿在一起,苦一点没关系。”她的故事见报后,各路温暖向这对母女汇聚。而青青只肯接受闲置物品,她说“大家都不容易”。

4月16日《宁波晚报》

单亲妈妈青青的背篓里,既装着生活的希望,也盛满了一座城市的善意。社区网格群化身爱心驿站,网格员深夜送来婴儿辅食;20多名骑手做后盾,主动为青青分担订单;童装店敞开无偿衣橱,挂出“圆宝宝专属衣架”;甚至连外卖箱都成了“移动托儿所”……一个母亲负重前行的背篓,就这样变成了以网格化、精准化方式丈量城市文明的量尺。

这场始于陌路的温情接力,恰是中国式温暖的生动注脚。社区第一时间通过柴桥街道助联体服务站,为青青申请了北仑区慈善救助;北仑区委社工部、北仑区总工会、北仑区教育局等多部门积极为青青寻找救助帮扶方案;美团启动“袋鼠宝贝”计划”……制度性保障与市井善意交织的守护网,托住的不仅是一个摇晃的背篓,更是“弱有所扶”的社会承诺。正如青青婉拒全新衣物时那句“大家都不容易”,这份将心比心的共情,让钢筋水泥的城市有了最柔软的质地。

从杭州持续15年的“爱心冰箱”,为环卫工人、保安和老人们提供免费早餐,到深圳“喜憨儿洗车行”7年发展28家店,助400名智力有障碍的员工就业;从郑州暴雨中包子铺老板撕下价目表,喊出“包子不卖,谁饿了就拿”,到火出圈的宁波“共享奶奶”,连接起“朝阳”和“夕阳”,为社区内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提供接送服务……这些流淌在街头巷尾的暖意从未停歇。它们见证着社会治理从“救济”到“共济”的进化:政府部门精准施策织就保障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搭建爱心桥,而每个普通人随时准备伸出温暖的手掌。就像北仑为残障人士打造的“15分钟就业圈”,既授人以渔又解燃眉之急,让善意既能雪中送炭,亦可细水长流。

在这个春天,背着女儿送外卖的年轻母亲或许还不曾察觉,她背篓里沉睡的小圆,正被整座城市的臂膀轻轻托举。那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答案:真正的文明,不在于楼宇的高度,而在于俯身守护弱者的温度。

2025-04-17 丁慎毅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09256.html 1 3 单亲妈妈的背篓里,盛满了一座城的善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