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别具一格。依山就势、傍水而居,加上“白墙青瓦马头墙”,使其在江南民居中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4月16日起,宁波博物院联合安徽博物院,举办“神工天巧——徽州古建筑文化展”,通过72件(组)相关文物以及内容翔实的图文展板,集中展示徽州古建筑的历史衍变、营建布局、艺术元素和文房陈设特色,其中“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板块尤为亮眼,雕刻精巧且富有吉祥寓意的古建筑构件,呈现出古徽州的人文积淀与审美意识。
1
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
“古徽州”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地理单元,指的是今安徽南部、江西北部以“一府六县”为核心的地区。“一府”指的是徽州府,或称歙州、新安,“六县”为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众聚族而居、自成体系、“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明清以来,徽商的崛起更为其生活提供了富足的经济基础。
古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这里的民居兴起于南宋,拥有规模庞大的明清徽派建筑群落,是我国建筑文化遗产中的瑰宝。2000年,西递、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本次展览,以宏村、呈坎等古村落为代表,展示其“枕山环水、藏风纳气”的选址特色;通过徽墨、歙砚等文房用品,折射古徽州“商儒并重、耕读传家”的昌盛文风;通过牌坊、祠堂等特色建筑故事的讲述,体现该地注重伦理、宗族传承的社会思想。
徽州古建筑文化的内核被定义为:顺应天地自然规则,又尽可能发挥人的智慧与创造,追求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诗意栖居。
2
“三雕”展现装饰之美
徽州木雕、砖雕、石雕合称为“三雕”,是徽州匠人在千百年的实践中集体创造的建筑语言。
漫步徽州古建筑群,“三雕”构件随处可见,它们不仅是古建筑上的“微观雕塑”,更渗透了徽州人的生活情怀与文化寄托。
本次展览,展出了融合多种雕刻技法的木雕鱼纹雀替、雅致简洁的镂雕花卉窗格扇,还有饱含美好寓意的云中白鹤砖雕、狮子滚绣球砖雕、花样古朴大方的如意卷云花边门楼雕饰等古建筑装饰构件。
其中砖雕共有39件(组),以雕刻题材分为“自然之趣”“教化子孙”“美好期许”等五大部分。这些砖雕,以质地细密的水磨青砖为原料,题材广泛,造型优美,技法巧夺天工,颇有看点。
目前,全国范围内存有8155个中国传统村落、48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5.6万栋传统建筑和传统民居。
近年来,乡村建设、古村落保护、古建文旅等热词不断涌现,古徽州建筑文化拥有较高的热度,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在油菜花开的季节前往“打卡”。走马观花未必得其精髓,这场“徽州古建筑文化展”或许可以让你更深入地了解徽州建筑的“门道”。
据了解,本次展览位于宁波博物馆一楼西特展馆,将持续至6月15日。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博物馆本周将有“双展”上新,除了徽州古建筑文化展,4月19日,位于宁波博物馆一楼东特展馆的“源同流异——清代外销艺术品展”也将开展。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项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