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女士神色匆匆来到中国银行宁波某支行,称其在家中接到一个自称是某电商平台客服的电话,对方表示李女士购买的一件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将对其进行双倍赔偿。李女士信以为真,按照对方的要求添加了一个所谓的“理赔专员”的微信账号。随后,“理赔专员”发送给她一个链接,称点击链接填写个人信息及银行卡号即可领取赔偿金。李女士未加思索便点击了链接,并按照要求填写了相关信息。几分钟后,李女士收到银行发来的短信通知,显示其银行卡内数万元已被转走。此时,李女士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遭遇了电信诈骗,随即前往银行寻求帮助。银行工作人员协助李女士冻结其支付账户,防止资金进一步损失,并建议李女士立即报警处理。
近期,这种假冒客服退款类的电信诈骗案件频发,不少金融消费者不幸中招。诈骗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金融消费者的购物信息,然后假冒客服人员,以退款为幌子,诱导金融消费者点击暗藏木马病毒的链接,或诱骗其提供银行卡信息,进而实施诈骗。此类诈骗手段迷惑性强、隐蔽性高,金融消费者稍有疏忽,就可能掉进陷阱。
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提示:
一、时刻保持警惕。对陌生来电、短信、链接务必高度警觉,切勿轻信。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银行卡号及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二、核实对方身份。若遇自称客服人员主动联系退款的情况,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身份,切勿盲目相信。正规电商平台和金融机构不会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索要个人信息及银行卡号。
三、谨慎点击链接。切勿随意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尤其是要求填写个人信息的链接。此类链接很可能含有木马病毒,一旦点击,个人信息就可能泄露,进而导致财产损失。
四、安装反诈软件。建议广大市民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等反诈软件,并开启实时防护功能,这样能有效拦截诈骗电话、短信及链接。
五、及时报警处理。一旦发现被骗,应立即报警,并妥善保留相关证据,以便警方及时介入调查,最大限度挽回损失。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温馨提醒,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广大金融消费者务必提高警惕,保护好财产安全。记者 徐文燕
通讯员 周玉中 张宏伟 胡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