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你若去菜市场,定会在海鲜摊位上见到蛏子。有的似乎刚从涂泥穴里爬出来,浑身上下裹着泥。两个触角(进水管、出水管)时不时地从泥里伸出来;那斧足在涂泥中蠕动着。还有养在海水盆里的干净的蛏子,它们剃刀似的身子,有着两片淡黄色的薄壳,薄壳上还有椭圆形的修饰纹。它们应该很惬意吧,不时启开两片薄壳的缝隙,裸露出部分粉白的肉体。
这些都是养殖蛏子。内行人知道,养殖鱼与野生鱼相比较,那当然是野生胜养殖。但贝壳类海鲜,海涂、浅海养殖则与野生不分彼此。它们因为鲜活,当然就以“鲜”夺冠。
当春季节,蛏子经过一个冬天的“养精蓄锐”,“少男”“少女”们,最为肥嫩饱满。宁海、三门的蛏子,肉嫩而肥,色白味鲜。因形狭而长如中指,美其名曰:“西施舌。”这是海边的人们最不可辜负的当季美食!
宁波人懂得接受大海的恩赐,很会烹饪蛏子。在烹饪前先用盐水养养,见盆中有泥沙,说明蛏子已吐尽泥沙,再用清水清洗几遍,就可入铁镬中,注入清水,漫过蛏体即可。再放入盐、姜块、料酒、葱结,开火,待水沸腾,即可熄火出锅。那蛏肉鲜中带甜味。可清蒸,洗净后,在蛏体两个连接处各割一刀,用盐腌制一会儿,然后将它们竖着排列在碗中。过一会儿,就在压力锅中隔水蒸。那蒸出来的蛏肉有韧劲,别有风味。还可先在沸水里氽一下,待蛏壳开启,熄火。将蛏肉挖出,可佐以韭菜或蒜苗炒;或与倭豆肉、咸菜作羹。那是时令海鲜与时令蔬菜的绝配。春天的美味尽在其中。
记得今年3月30日,宁波晚报社和宁海县供销社联合组织“‘巅峰蛏宴’社区厨娘争霸赛”,宁波天合社区的居民参加这个大赛,他们虽来自普通的家庭,出手却不凡:“香辣蛏子”“白灼蛏子”“金汤三鲜蛏子”“黄金炸蛏子”“蒜蓉辣炒蛏子”“腐乳汁蒸蛏子”“蛏子爆蛋”。听听这些美名,就令人味蕾大动,我这个海边人自愧不如。
蛏子受老百姓喜欢,还在于它的营养价值。蛏肉含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等营养元素。蛏肉中还含有碘、硒、锌和锰等,有益于大脑的营养补充,有健脑益智的作用。
我们浙东沿海一带多滩涂,常年有淡水注入,咸淡适宜,海涂潮流平缓,底栖硅藻丰盛且宽而平坦,是蛏子栖息生长、 繁殖优良场所。你若在踏春时去宁波的海滩边,可看到四周用竹竿或树枝作界的长方块涂地,那就是蛏田 。涂民用耙将蛏田疏松、耥平,上缘筑小堤埂,左右开排水沟,防淡水流入,然后播蛏苗于蛏田。
据镇海县志(1994年版),明时,昆亭涂民就已在海涂人工养殖蛏子。明末清初扩展至六横、顺母涂(今舟山普陀)等地。昆亭、三山、梅山、郭巨、新碶(今北仑)为主要养殖区,尤以昆亭历史久、面积大、产量多,闻名全省。1952年,浙江省水产养殖公司在合岙乡(今鄞州)建国营养殖场。1955年,在昆亭设分场,1969年大批涂田因围垦晒盐,由昆亭公社接管。
播下的蛏苗,一年捕者,称“当年蛏”,次年收获为“二年蛏”。拾捕期为春、夏、秋三季。寒露产卵,产后体瘦,俗有“九月蛏, 剩根筋”之说。如今,当春之季,新蛏为人们带来鲜美滋味,为市场带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