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店招”问责升级 告别“一刀切”更需制度补位

记者15日从河北省廊坊市联合调查组获悉,针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等问题,廊坊市联合调查组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目前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4月15日新华社

近年来,不少城市对店招“一刀切”的做法,陷入了“‘一刀切’-舆论批评-整改-再‘一刀切’”的怪圈,究其原因,“罚酒三杯”的问责惯例不疼不痒,相关制度的模糊化成了避责盾牌。

此次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这一处理力度在类似事件中实属罕见,传递出问责力度升级的信号。但更值得深思的是,如何通过制度升级防止“整治-舆情-整改”的治理怪圈反复上演。

当权力以“为你好”之名无限扩张时,自由的空间必然萎缩。三河事件中,红蓝黑三色被莫名贴上“不雅”标签,这种审美判断既无科学依据,更无法理基础,本质上是用权力任性对市民生活进行格式化处理。

一些地方官员将复杂的社会治理简化为“整治-达标-表彰”的机械流程,通过看得见的“表面工程”展现政绩。这种治理模式选择最易量化的标准,却忽视商户的实际需求和市民的真实感受。

破解城市治理由“初发症”渐化为“慢性病”的困境,更需要通过精准的制度设计来进行制度性矫正。

应当细化相关法律要求,明确禁止地方政府对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的干预。比如,当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中“保持整洁完好”的模糊表述,往往成为地方任意加码的政策温床。这就需要在立法层面更加细化,严禁将地方审美偏好上升为强制性规范,严禁以市容整治名义限制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

还要完善行政决策程序,构建多元共治机制。涉及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的政策必须经过听证程序,要建立“负面清单”制度,明确政府无权干预的市场领域。像深圳“负面清单+自主承诺”模式,像2020年《北京市商业街区店铺招牌设置规范(试行)》开始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样的做法,既保障了城市风貌协调,又尊重了商业创新需求。当治理者从“裁判员”转变为“服务员”,城市才能真正成为诗意栖居的公共空间。

人民城市人民建,城市治理现代化需要以人为中心,增加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让治理的终极目标是增进民生福祉而非官员政绩。当每一个商户可以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而不必担心朝令夕改,当每一个市民能真正参与城市治理规则的制定,城市治理或许才能真正走出“整治-反弹”的循环怪圈,我们或许才能说,形式主义的“慢性病”正在得以根治。

2025-04-16 丁慎毅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08949.html 1 3 “三河店招”问责升级 告别“一刀切”更需制度补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