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见了,声音很大!”“会越来越好的!”……4月14日,宁波16位集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者在宁波市第二医院集体开机。当沉寂已久的世界突然被声音唤醒,患者和家属非常激动。
该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王凯表示,16位患者集中到医院开机,很多是老人甚至是高龄老人,这样的情形在人工耳蜗集采落地前是不可以想象的。
3月3日,人工耳蜗集采新政落地宁波。3月中旬以来,王凯已为19位听障患者植入人工耳蜗。目前,该院落地的人工耳蜗价格从集采前平均单套20多万元降至5万元,降幅约75%。
“医生,声音很大”
65岁的刘女士端坐在医生面前,对接下来的开机仪式,既期待又忐忑。
20多岁开始,她的听力逐渐下降;40多岁时,几乎听不到声音,不得不戴上助听器。她苦恼地说:“助听器里传来的声音很大,但是听不清。一家人聚餐,大家都在聊天的时候,我耳朵边声音很吵,却听不见。跟人说话,要近距离盯着别人口型看,没办法打电话。买菜、唱歌,这些对别人来说很轻松的事情,对我来说都很难。”刘女士说,最痛苦的是没办法和家人、朋友打电话。“有时候,孙女打电话来,想和我聊几句,我却听不见,没法聊。”
准备就绪后,医生提示她:“听到声音,就举下手。”刘女士很快举手。测试中,她连续举手10多次,欣喜地说:“医生,声音很大。”
刘女士语带哽咽地告诉记者:“接下来,还要进行康复训练。我如果能打电话了,第一个电话就打给孙女。我多么希望可以和她在电话里面聊聊天。”她还期待,以后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听歌、唱歌可以分清高音、低音;跳广场舞不用只对着动作模仿,还可以和音乐结合起来。
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人工耳蜗集采新政落地以来在该院手术的19位患者中,有一岁多的先天性耳聋小患儿,也有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宁波本地患者,也有人特地从湖南等地来宁波接受手术。
从“能听见”到“能听清”
在开机现场,有两位幸运儿在开机第一时间就听懂了听力师的指令,表示:“听清了!真的听清了!”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医生们也一遍遍地向患者们介绍,人工耳蜗开机后,随着适应、调整、康复,效果会越来越好。
46岁的吴女士去年植入了人工耳蜗,当天来调试。她的现身说法和追梦旅程让大家既感动又期待。
“我5岁的时候高烧,用了一些药物后,就几乎听不见了。后来左耳戴上了助听器。”吴女士说,由于听力问题,自己的求学、成长之路都比同龄人要艰难得多。比如,只有一侧耳朵能听到声音,要紧盯着老师的口型。
她很爱跳舞,但听力困难,要学跳舞实在是太难了。靠着长期自学和惊人的毅力,吴女士从在广场上模仿别人跳舞逐渐起步,成为了一名成人舞蹈老师。
“戴助听器的时候,我能听见声音,但限制很大。和学员沟通的时候,只能近距离面对面交流。如果我在前面做示范,学员在背后提问、说话,我就听不见。”吴女士说,“王凯医生给我植入人工耳蜗后,我慢慢从‘能听见’到‘能听清’!人工耳蜗让我变得更好。”
她的梦想是开一家舞蹈工作室,带更多人一起轻盈起舞。她感慨,植入人工耳蜗后,离梦想越来越近了。
79岁的陈先生从慈溪自驾到宁波参加开机仪式。他说:“之前听力受损的3年,对生活、心情影响都很大,整个人都木木的。今天,我醒来,能听到窗外麻雀、布谷鸟在叫,很好听。以前,听力相对好点的这侧耳朵戴助听器,也听不到鸟叫。人工耳蜗装在本来听力差的一侧,反而能清楚听到鸟叫。”
植入手术没有明确年龄限制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听力残疾人群超过2000万。对于极重度耳聋患者来说,植入人工耳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人工耳蜗是一种助听辅助装置,它通过将声音转换为电信号,绕过受损的内耳部分,直接刺激听神经而发挥作用,是目前最成功的仿生技术之一。
记者了解到,这次国家公布的纳入集采的人工耳蜗品牌有5个,该院落地了包括国产、进口在内的4个品牌。在该院落地的4款人工耳蜗单套价格从集采之前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降幅约75%。
王凯介绍,目前,做人工耳蜗的群体目前主要是“一小一老”。“一小”,主要指“语前聋”的孩子,尽早植入人工耳蜗,可以让孩子在语言发育黄金期得到康复,装上人工耳蜗后可以恢复和常人差不多的语言功能;“一老”,主要指“语后聋”的老年人,以老年性耳聋居多,装上人工耳蜗可以显著改善老年生活质量,甚至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生发展。
随着集采落地,近期在王凯门诊中咨询人工耳蜗的患者比之前明显增多。很多人关心,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有没有年龄限制?对此,王凯表示,没有明确限制。2023年6月,王凯为当时92周岁的李老成功装上了人工耳蜗。前几天,李老的女儿特地来告诉王凯:“我父亲说耳蜗用得越来越好,离不开了,和人沟通也很顺畅。”
也有市民关心,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孰优孰劣?对此,王凯表示,在助听器能补偿听力的情况下,助听器是首选,优势主要有:不需要手术,即时生效,价格也更低。具体来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综合评估后,给出治疗方案。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郑轲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