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有这样一个古村,虽然历史非常悠久,但很多人却未曾听闻。它,就是憩桥村。
憩桥村,原为慈溪县憩桥镇,新中国成立后划入镇海县,现属于镇海区,是宁波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漫步村中,古桥流水人家,石栏白壁青瓦,还有错落有致的马头墙,转角可见绚烂的花,仿佛时光的脚步,已在这里停下。
A
村中有一条笔直的河流。河上架着“北一桥”“爱菱桥”等桥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憩桥”。
憩桥是整个村落的中心。这座桥不长,算上两岸的连接也不过10米,但桥体一人高的基石格外粗壮,古朴之中带着岁月的沧桑。相传,明代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巡视海防时,曾途经此桥,并在附近的凉亭里休憩,“憩桥”“憩亭”由此得名。
憩桥桥墩的两侧,有一副对联:“路亘南北徙龙虎,水跨东西贯慈镇。”似乎在提醒我们这座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当年,憩桥是连接慈溪和镇海重要的交通枢纽,而以憩桥为中心的集市是远近闻名的商贸重镇。
在憩桥边看到一棵高大的梅树。树干粗壮扭曲,枝条形态各异,有的如蛟龙腾空,有的如苍鹰展翅,带着一种古韵和雅致,一看就有很多年的历史。
梅树原产我国西南山区。西汉以后,向全国各地移植,而到了宋朝,梅花被尊为“花王”,并且与竹、喜鹊等元素结合,形成了许多吉祥的寓意,如“雀梅争春”“喜上眉梢”。
憩桥村,据说就始建于宋代,那么这棵梅树是不是和这古桥一样,在这里静立千年了呢?又或者它是从哪里移植过来的?
一棵树,从一个地方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它能不能活下来,很重要的一条,是看它的根带走了多少故乡的泥土。这是一棵树对故土的依恋。一个背井离乡的人也是一样。他的故土,是童年时听到的乡音,是母亲的一声声叮咛,是一座梦中的桥,是一棵水边的树。带上了这些,就有了念想,就有了活着的勇气和毅力,就能在新的地方开枝散叶,开疆拓土。
B
这棵梅树的主人,应该姓贝。
憩桥村有贝氏宗祠。祠堂的柱联是:“簪缨世代追先代,节钺家声振后人。”可见贝氏一族门第显赫,人才辈出。比如贝锦泉和贝珊泉。
贝锦泉,年轻时在外轮上做水手,掌握了轮船的机器性能和精湛的航海技术,后来担任中国第一艘轮船“宝顺”号的掌舵人。1866年,左宗棠主持洋务运动,购买了外轮“华福宝”号,聘请贝锦泉做管带,也就是舰长。贝珊泉是贝锦泉的弟弟,他跟着兄长从军,后来担任了“超武”号兵舰的管带。
贝家兄弟的旧居,在贝氏宗祠的边上。院门上的牌匾“将军第”,是左宗棠亲笔题写的。旧居中有一棵近200年的桂花树。光绪初年,左宗棠曾到贝家做客,住在桂花树旁的桂花厅,还留下一副对联:“何可一日无此轩,万事需退一步厢。” 前句出自晋代名士王之猷的“不可一日无此君”,后句套用俗语“万事退作一步想”,写出了交友之道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将军第,距离憩桥约五十米,站在门前,可见桥边的梅树,桥下的流水。流水潺潺,像极了我老家的塘河。小时候,塘河边,总有人在放纸船。尖尖的船头,微微翘起的船尾,两端各有一张小小的篷盖。
当年的贝氏兄弟,应该也放过纸船吧。他们来到河边,把纸船小心放进水中。在欢呼声中,那纸船嗖嗖地冲向前方,船尾涌动着白色的浪花。浪花奔涌,引领着他们从故乡出发,走向大河大江,走向大海大洋,走向保家卫国的战场。
史书有记:1885年,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贝锦泉功绩卓著,受朝廷嘉奖。其弟贝珊泉同样有功,被提拔为水师总兵、候补副将。
贝氏的另一位名人,是著名的科学家贝时璋院士。1903年,他出生在憩桥村。12年后,离开故乡外出求学。资料显示,贝老在1948年曾回过憩桥村,当时是他父亲去世,前来奔丧。此后,贝老再也没有回来过。但是,无论是在世界的哪个角落,贝老的乡音始终未改。每次见到宁波老乡,或者看到宁波特产,他总是特别高兴。
贝老也曾经是个背井离乡的人。他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有没有想起家乡呢?一定是有的。那思乡的时候,他会做些什么?也许,他会唱上几声家乡的甬剧。一边唱,一边打着拍子,于是熟悉的旋律,化成了轻舟,将他带回遥远的憩桥。又或者,他也会对自己的孩子讲田螺姑娘的故事。讲着讲着,他想到了母亲微笑的模样。还有童年的某个玩伴,脸上泛起浅浅的酒窝。
C
河面上也泛起了酒窝。那是谁家的小孩在打水漂吧。
小时候,我也会在塘河边打水漂。水漂消失了,就在岸边看流水。流水清澈,影子飘摇。影子下是天空,天空里有鱼儿在游荡。鱼尾摆动的时候,人的影子被蓝色的天空紧紧拥抱。
天空里还有一幢青砖垒砌的老房子。门庭上端有“救火会”的标志,雕刻着斧头、榔头、警钟和穗花。下方砖墙方框内雕刻着“憩安救火会”五个大字。
救火会,也称“水龙会”“水龙局”“义龙”,是以前民间自发的消防组织。一般都设在交通便利的河岸旁,出警的时候,“能走水路走水路,能走旱路走旱路”,总之要第一时间赶到火场。
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当年憩桥村救火会的设施很先进,灭火器都是从美国进口的,宁波人叫“咯咯龙”,出水可快了。那救火会维持了多少年呢。起码有好几十年啊。60年前,邻村遇大火,我们都拉着水龙去灭过火呢。
在老人骄傲的话音里,我听到咕咚一声,不知是谁把一粒石子踢进了水里,水面上波光粼粼。在波光中,我好像看到了一群人。敲警锣的人、接水泵的人、拉皮带的人、扛水枪的人、推木桶的人,他们戴着救火头盔,穿着救火衣裤,肩上背着梯子、绳索和垫板,手里举着救火灯、救火锤和救火斧,向着熊熊的火光勇敢奔赴。义无反顾。
火灭了,他们凯旋。这时候,夜渐渐也深了。夜色中,我看见水边的房子里,一层一层都亮着灯。灯光落进了水里,水里的灯,也是一层一层的。不一会,一盏灯灭了,接着是两盏、三盏。我知道,当最后一盏灯熄灭的时候,潺湲的流水,千年的古桥,还有那些淳朴的村民,都将安静地进入梦乡。梦中,有甜蜜的记忆在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