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志愿者 为生命的最后旅程点亮温暖的灯

宁波市慈善总会如宁所愿义工大队开展公益活动。

清明之际,我们叩问生命的重量,聚焦那些在生死边缘播撒温情的使者——安宁疗护志愿者,他们以掌心温度熨平生命褶皱,在患者的最后旅程里种下尊严与安宁。

4月2日下午,宁波市海曙区人民医院普济院区医疗照护病区举办以“安宁守护,清明传爱”为主题的活动。当天,宁波市慈善总会如宁所愿义工大队·宁波市海曙区人民医院慈善服务基地揭牌,这意味着“如宁所愿”这个公益项目在该院扎根。

“流量可以用钱买到,但爱是无价的!”92岁的许爷爷紧紧攥着新装好的路由器,布满皱纹的眼角闪着泪光。

在如宁所愿义工大队服务的安宁疗护病房里,这样的场景经常发生。王立衡是宁波大学的老师,也是这个志愿团队的发起人之一,她和志愿者们一起,为生命终末期患者完成一个个微小的心愿,为生命的最后旅程点亮温暖的灯。

1

病房里的心愿清单

2024年春节前的一天下午,鄞州区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走廊飘来婉转的越剧唱腔。3位身着戏服的越剧演员,正对着3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表演《碧玉簪》选段。93岁的林阿姨手指随着曲调,轻轻地叩击轮椅扶手。这是她住院半年来第一次露出笑容。

“逢年过节等特殊的日子,我们都会走进病区收集心愿。”王立衡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特殊的心愿清单:想听越剧、要台按摩仪、给护士送兰花……每个心愿背后,都是一个即将落幕的生命故事。

2019年,宁波大学的庞菊爱老师因为一次学生作业,开始关注安宁疗护。她和学生一起完成了临终人士的心愿,并从那以后长期关注这一领域。3年前,王立衡、庞菊爱以及宁大附属第一医院的3位老师一起,组建了宁波市慈善总会如宁所愿义工大队。如今,这个最初源于大学课堂的公益项目,已在宁波3家安宁疗护病房扎根,通过自主开发的微信小程序,累计完成120余个临终心愿。

“我父亲是医生,我从小在医院长大,见惯了生死,但安宁疗护让我明白,医疗不仅是治愈,更是守护生命最后的尊严。”王立衡说。

2

生命的反向赋能

推开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病房的大门,窗台上几盆兰花正吐露芬芳。这是李爷爷留下的生命信物,王立衡轻抚叶片,讲述起那个难忘的冬日。

2023年底,90岁的退休干部李爷爷在弥留之际,用颤抖的手写下最后心愿:给护士站送兰花表达感谢,替他把党费交到100岁。“谢谢你们让我体面地离开。”这是老人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如今,那一盆盆象征感恩的兰花不仅存活下来,还在今年春天再次绽放。护士长说,每次换水时,都能想起李爷爷温暖的笑容。

“我们原以为安宁疗护志愿服务是单方面付出,实际上收获更多。”志愿者张老师展示着手机相册:老人们教学生包汤圆、讲宁波老话、传授人生智慧,“有位奶奶说,我们是她最后的学生。”

这种双向治愈的力量,在王立衡看来正是安宁疗护的精髓。

3

数字化带来的改变

2024年4月,一款橘色界面的小程序在安宁疗护志愿圈里刷屏。目前,“如宁所愿临终关怀”平台上线近一年,登记注册的志愿者有170余位,团队收集了50余个临终心愿,全部完成认领。最令王立衡惊喜的,“安宁疗护推荐人”视频上线一年,积累了16万+的阅读量,有50多人主动申请成为志愿者。

“以前我们要挨个病房收集心愿,现在患者家属自己就能在线提交。”她演示着手机界面:心愿栏里,想见老战友,给女儿织完围巾等朴素的愿望不断跳动。

更让团队欣慰的是,浙江省近期在“浙里办”开通了全省安宁疗护服务机构(病区)查询预约服务。“后台经常会有患者家属,向我们咨询全省安宁疗护病区的情况。能够把浙江省安宁疗护病区的最新情况及时告知到需要的人,就有满满的成就感。”王立衡笑着说,她也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接受安宁疗护的理念,有更多人愿意投身志愿者的行列。记者 程鑫

2025-04-04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07024.html 1 3 安宁疗护志愿者 为生命的最后旅程点亮温暖的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