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讲,不能不去”

北仑新貌。通讯员 严峻 摄

“不能讲(北仑港),不能去(北仑区)。”这句在宁波流传的方言谐音梗,40多年来为北仑打造了“深藏功与名”的“扫地僧”人设。

但今天的北仑,其实已经“瞒不住了”——

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已成为全球商品“不能不去”的世界枢纽;北仑区以破3000亿元的GDP总量和连年稳居全国百强区前列的强劲实力,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不得不讲”的东方港城传奇。

从昔日的荒滩盐田,到临港工业与科创高地交织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北仑用奋斗书写勇立潮头的时代新篇。

不能不去的产业高地

全球供应链的“北仑坐标”

2023年底,墨西哥萨尔蒂约市的一场奠基仪式上,宁波旭升集团董事长徐旭东站在骄阳下感慨万千:“从北仑到墨西哥,我们跨越的不仅是太平洋,更是‘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的跃迁。”

彼时,这个即将拔地而起的汽车零部件海外基地,将让北美新能源汽车巨头的供应链半径缩短至300公里。正因如此,今年,旭升又获得来自该巨头19亿美元的超级大单。

而在北仑力劲科技,锁模力达到10000吨、号称“车身打印机”的超级压铸机,正在被不断送往全球各地的超级工厂里,成为中国工业装备送给全球电动车轻量化的礼物。

一幕幕场景,浓缩了北仑先进制造业的基因密码。

从“中国模具之乡”到全球智造高地,北仑将制造业的“钢筋铁骨”淬炼得愈发强韧,向世界展示着“产业高地”的底气:

全球最大的注塑机生产基地——海天集团,8800吨超大型二板式注塑机打破德日垄断,全球市场占有率超40%;

中国汽车制造核心版图——吉利极氪工厂,每58秒下线一台智能电动车,产业链上游的百余家北仑企业为其提供从驱动电机到电池包的“全链智造”;

世界级港口装备集群——宁波舟山港,70%自动化桥吊、智能集卡的核心部件来自海天精工、菲仕电机等本土企业,数智化设备出口30余个国家……

这份“不能不去的产业召唤”,源于北仑对“链式创新”的执着追求。

当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灵峰工业社区为中小企业点赞时,北仑便开启了“链主企业+专精特新”的产业共舞——

以海天、吉利等“航母”为核心,140余家上下游企业组成创新联合体,在伺服系统等60余项“卡脖子”技术领域发起攻关。

目前,全区已建成26个上下游创新共同体,数量居全市首位;

新能源汽车共同体聚集6家企业,实现从电机电控到智能座舱的全链生产;

高端装备共同体打通“基础材料—核心部件—整机集成”闭环,关键工序本土配套率进一步提升。

2024年,北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接近6000亿元。

“全球每十台注塑机,四台贴着‘北仑制造’的标签。”海天集团展厅里仍保留着创始人张静章在1973年农村小作坊里试制的第一台直角式注塑机的照片,它与最新一代智能注塑机的数字孪生屏幕形成奇妙对话。

这种“从手工工具到工业母机”的跃迁,正是北仑制造强区的最佳注脚。

不能不去的国际枢纽

港通天下的“世界算法”

2024年11月22日9时16分,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坐在远控桥吊室内的司机轻轻拨动手柄,1公里开外的码头上,港区今年第1000万标准箱稳稳落至“达飞马可波罗”轮。

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继穿山港区之后,梅山港区也正式迈上1000万标箱的新台阶,浙江就此坐拥两座“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

同月,穿山港区连续第八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唯一拥有两座“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的港口。东海之滨的穿山与梅山两大港区,共同构成了“双星闪耀”的壮丽格局。

北仑在“大港口”与“强枢纽”的辩证中创造着全球物流新范式。

北仑海关通过数字化改革,将过去需要3天的通关流程压缩至15分钟。电子大屏上,海铁联运的蓝色光点如星火蔓延——

渝甬班列将汽车运往中东;义新欧班列将义乌小商品送至马德里;内陆港“无水港”模式让内地特产“乘着火车赶海”……

100多条海陆通道编织的物流网,“港口大脑”的智慧化转型更彰显枢纽之变。

在马士基梅山国际物流中心,全自动无人集装箱卡车沿着5G信号穿梭,区块链技术让货物从订舱到签收全程可追溯。

北仑率先推出“国际中转集拼”模式,允许来自日韩的电子元件与东南亚橡胶就地拼箱发往欧洲,单个集装箱成本降低30%,成为国际供应链韧性建设的“东方方案”。

临港经济的“北仑逻辑”不止于吞吐量。

在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的制度试验田里,国际油气交易中心的电子屏跳动着全球能源价格;

“中东欧商品常年馆”将波兰牛奶、捷克水晶送入中国家庭;

传统外贸企业通过“跨境商品组套销售”系统,把火锅底料与智能家电打包成“中国礼盒”卖向世界……

这片东方大港,正用从“流量”到“留量”的质变,定义着新时代枢纽价值。

不得不讲的众创之城

民企强区的“创新密码”

在海尔施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全球领先的生物3D打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体外肿瘤模型构建成功率超95%,药敏结果临床一致率达85%,为肿瘤精准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该公司持续加码肿瘤新药研发,在创新药领域深耕布局。

“原研药物要舍得大投入、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经得起检验。”海尔施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子瑜表示。

北仑的“众创密码”,还藏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螺旋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的博士团队,将航天技术注入模具生产,让制造业的精度以微米计;

数字装备产业园里,九寰科技的“90后”创客,用EDA技术重塑注塑机流道设计,使能耗降低18%;

金融机构提供的“人才贷”,让创业团队焕发青春……

这种“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折射出北仑对创新规律的深刻把握。

“企业因循守旧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北仑区科技局副局长姚劲忠介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则是第一资源。

近年来,全区已累计自主培育顶尖人才5名、省级及以上人才170名,“五年间,全社会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3.5%。我们相信,当个体的创新灵光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或许可激发出‘1+1>2’的协同效应。”

晶圆制造、量子通信、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在北仑破土而出。

近五年,北仑累计实施各类国家重大科技项目14项,获批市级重大攻关项目105项,全市领先。去年,浙江省科技厅公布首批浙江省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名单,北仑区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成功入选,成为宁波唯一入选的集聚区,助推企业新增产值超100亿元。

营商环境的“北仑温度”更为创新续航。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局,用“鱼骨图”将重大项目审批周期压减60%;工业社区“共享安全员”制度,让小微企业用10%的成本获得专业服务。

当全球投资者“用脚投票”,北仑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70亿美元(2020年至2024年),营商环境“无感监测”指数稳居全省前列。

2025-03-29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06135.html 1 3 “不得不讲,不能不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