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三江月

丑风筝

这是三月的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正午的阳光和煦而热烈。春风起劲地吹着,传来初春特有的撩人心弦的气息。中山广场的空地上,数十个孩子,正在父母的陪伴下放风筝。

孩子们叫着、笑着、快乐地奔跑着,一只只精致的风筝在他们的手中飞起来,又很快地跌下去。但他们乐此不疲,在父母的呐喊助威声中,他们一次次重复着放飞的动作。终于,有风筝从孩子们的手中飞起来了,一只,两只,三只……

那些从工艺品商店买来的、造型各异而又制作精良的风筝在半空中摇头摆尾,像在向快乐的孩子们招手致意。

此刻,阳光下的中山广场,因为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和在风中舞蹈着的风筝而显得特别地欢乐而又祥和。

忽然,从我的身后传来一阵异常脆亮的笑声,笑声中又夹杂着我听不懂的外地口音。我转过身,一对父子的身影走进了我的视野。那个男孩,十二三岁的模样,虎头虎脑地透着几分机灵,可身上穿的却是不合体的旧衣服。再看他的父亲,一副外来务工人员的装束,乱蓬蓬的头发支楞着,破旧的衣服上沾满了泥灰。他的脸色疲惫,皱纹密布,深深地写着打工生活的艰辛。

这时我注意到,那个孩子的手上拿着一个风筝。原来,他们也是来放风筝的。

这是一只制作十分简陋的风筝。它用四根一尺余长的毛竹片做成一个框,框内糊着一层塑料纸,一端贴着两根又细又长的用旧报纸裁成的风筝尾巴。孩子的父亲从口袋里掏出一圈缠绕在烟盒上的白纱线,把线头拴在了风筝头上。

这真是一只丑陋的风筝,它粗糙得不能再粗糙。可这似乎并没有影响这对父子要把它放上天的情绪。那个小男孩从他父亲手中接过拴好了线的风筝,起劲地向前跑去,他的小脸涨得通红。可是,那只怪异的小风筝,在脱离了孩子的手后,只是轻轻地摇晃了几下,一头栽落地上。孩子并未泄气,不断地重复前面的动作。很快地,汗水爬满了孩子的额头;父亲在孩子的身后配合着他的奔跑和放飞风筝的动作,不停地收线、放线,全然不顾周围人们怪异的眼光。

在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后,父亲停下手来,对着纸风筝思考了一会儿,接着动手把那条长长的风筝尾巴掐去了一段。孩子再也呆不住了,从父亲手中抢过风筝,像一匹撒欢的小马驹再一次轻快地飞跑起来。那父亲朝着孩子,用沙哑的嗓音大声地喊着我听不懂的家乡话,为孩子加油。当孩子跑出最高速度的那一刻,只听父亲猛地大吼一声:“放手”。在孩子扬手放开风筝的一刹那,父亲猛地一拽风筝线,那只丑陋的风筝摇摇晃晃地飞了起来。只见父亲一边仰着头使劲地上下左右抖动着风筝线,调整着风筝的飞舞姿态,一边用家乡话和他的儿子热切地交谈着。再看这一对父子此时此刻的神情吧:父亲两眼放光,脸上泛起一层红晕;孩子的脸上也溢满了兴奋和骄傲。汗水顺着爷俩的黑脸直往下淌。

不一会,这只丑陋的纸风筝融入了一大群美丽的风筝队伍,蹁跹在三月的阳光春风下,也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2025-03-23 □李洋江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05194.html 1 3 丑风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