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竹里春秋

说到竹,我想大部分人都再熟悉不过。江南的烟雨里,总摇曳着竹的翠影。云溪竹径的青霭,茶山竹海的碧涛……这些被造物者以翠色点燃的画卷,总让人想起王维的那句"竹喧归浣女"——浣衣女子搅动的不仅仅是春水,更是漫山青玉般的竹涛私语。千年过去,沙沙竹韵里依然藏着悠久的文脉心跳。

记得年幼时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有个小竹林,用竹篱圈出方寸之地,大人们搬来木桌置于林中,再叫上三五好友,竹影筛金,蝉鸣碎玉,不免为惶惶夏日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竹林带来的清凉和蝉鸣的喧闹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大自然为我们演奏的一曲夏日交响乐。而在武侠剧中,竹林更是必不可的高手论剑之地,在刀光剑影的画面中,如若少了竹影婆娑的布景,便如水墨失了留白,再凌厉的招式也失了三分意境。

竹林的静谧与武侠快意恩仇的激烈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这种反差,让竹林成为了武侠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标志。

春雷初响时,泥中嫩芽已悄然探头。山民们踩着晨露进山,铁锄轻叩,便掘出裹着山岚的鲜嫩。油焖笋的琥珀色泽里凝着晨露,腌菜蒸笋的白汽中浮着春寒,笋烧肉的浓香里,藏着山野与人间烟火的私语。这自然馈赠的时令珍馐,经巧手化作四季风物:盐渍笋丝在竹匾里涅槃,经酷暑淬炼的笋干待雪落江南时,与五花肉在陶瓮中演绎阴阳相济的美味。正如杨万里所言"顿顿食笋莫食肉",竹的滋味早已超越口腹之欲,成为岁时更迭的文化注脚。

竹的经脉里还深埋着历史的印记,竹简上的墨迹虽已漫漶,却仍能听见诸子百家的清辩。贫寒书生负笈游学的背影里,竹片相击的声响恰似文明传承的密码。工匠更是以竹为骨,构筑起江南的灵秀:竹椅承托过多少闲敲棋子的午后,竹桥渡过了几许渔歌互答的黄昏。竹制家具轻巧而坚韧,竹制工艺品美观而实用更是被纳入了非遗传承,竹篓、竹筏、竹梯,无一不展示着竹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人们无穷的智慧。

四载潜修三寸土,一朝破壁冲九霄。这"竹子定律"何尝不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苏东坡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慨叹,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题画,皆在翠影间寻得灵感的支点。当月光流过竹叶的经脉,那沙沙絮语,原是古往今来文人风骨的共鸣。

竹海翻涌着绿色的火焰,笋香沉淀着土地的记忆。当我们仰望那些向天而生的竹节,分明望见了文明挺立的姿态:既有破土时的锐气,亦存凌云处的虚怀。从山野灶台到文人案头,从农具器物到精神象征,竹以其独有的方式,将自然馈赠化作文化基因,在年年新发的翠色里,描绘着永恒的东方审美。

2025-03-19 □管奇妙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04312.html 1 3 竹里春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