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患儿肠道发现巨型息肉

医生:家长应注意四大信号

医生为患儿做手术。

日前,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北部院区内镜中心的医务人员通过肠镜下微创手术,成功为一名5岁患儿切除了一长达5厘米的肠道巨大息肉。

事发1周前,患儿康康(化名)反复腹痛,被家长送到该院南院急诊就诊。腹部CT提示,升结肠局部管壁增厚,可能是息肉。接诊的小儿外科副主任医师文刚分析认为:患儿腹痛,曾有肠套叠,CT提示肠道肿物,基本考虑肠道息肉。完善常规检查,清洁肠道后,经无痛肠镜检查,果然发现升结肠处有一个长度大约5厘米的巨型息肉,几乎阻塞了肠腔。

内镜中心高虎云主任医师说,儿童肠道息肉虽也常见,但如此巨大的息肉并不多见,极易引发肠梗阻、肠穿孔甚至癌变,必须尽快干预。

面对患儿肠壁薄、耐受差等挑战,结合息肉存在粗蒂特点,内镜医疗团队采用先用多枚钛夹夹闭息肉蒂部,息肉由红润变发紫,再切除息肉,创面无出血。切除息肉的同时完美地保留肠道功能。

文医生说,相比腹腔镜下切开肠管,切除息肉,再缝合肠管,肠镜下摘除息肉是损伤最小的一种手术方式。手术全程无创口、零出血,患儿术后3天就康复出院了。

据介绍,我国儿童肠道息肉发病率达2%到3%,常见于2岁到8岁群体。高医生介绍,儿童肠道息肉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与遗传、炎症、基因突变、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相关。像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JPS),就与基因突变相关;低纤维、高脂肪饮食可能影响肠道蠕动,增加黏膜刺激。慢性便秘,粪便滞留可能机械性刺激肠黏膜,诱发增生;肠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引发局部炎症反应。食物过敏(如牛奶蛋白过敏)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免疫损伤;儿童生长发育期激素水平升高,可能促进细胞增殖;儿童免疫系统未成熟,肠道黏膜免疫应答失调也可能参与息肉形成。

高医生提醒,针对儿童肠息肉的常见症状,家长应注意四大信号:无痛性便血(鲜红血附着于粪便表面)、排便时肿物脱出肛门、长期缺铁性贫血、腹痛伴大便习惯改变。出现上述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进行肠镜检查。

记者 程鑫 通讯员 马蝶翼 文/摄

2025-03-06 医生:家长应注意四大信号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02128.html 1 3 5岁患儿肠道发现巨型息肉 /enpproperty-->